多家外媒发布快讯称,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访问韩国首尔期间可能前往朝韩非军事区与朝鲜领

文史啊旺 2025-10-03 23:45:47

多家外媒发布快讯称,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访问韩国首尔期间可能前往朝韩非军事区与朝鲜领导人举行第三次的潜在会晤,相关报道中还强调,如果此次会晤成功,必然是美朝外交史上的又一次重大时刻,毕竟,以往的两次会晤都引发了全球媒体的高度关注。 话说回来,这事儿得从头说起。特朗普上台后,对朝鲜问题特别上心。2018年6月,他跟金正恩在新加坡开了第一次峰会,那时候气氛还挺热乎,两人握手拍照,签了个联合声明,朝鲜答应要朝无核化方向走,美国也说要给点安全保障啥的。全世界都觉得这算个突破,因为朝鲜核问题纠缠几十年了,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那会儿试过各种办法,从制裁到谈判,都没彻底解决。结果新加坡会后,朝鲜拆了几个导弹测试场,美国也暂停了联合军演,但具体怎么无核化,大家心里没底。媒体天天追着报道,股市都跟着晃荡。 没过多久,2019年2月,第二次峰会在越南河内举行。本来以为能签协议,结果谈着谈着就崩了。朝鲜想换点经济援助,美国坚持要先看到核设施清单啥的,两边各说各话,特朗普直接走人,没签字。会后,朝鲜外务相李勇浩说美国太强硬,特朗普则在推特上说朝鲜不诚意。媒体又炸锅了,标题一个比一个耸人听闻,说美朝关系要凉凉。实际上,这事儿暴露了双方底线:朝鲜要先松绑制裁,美国要先拆核弹。河内一散,朝鲜就开始小动作,5月试射了短程导弹,美国和韩国情报部门天天盯着卫星照片。 就这样拖到6月底,特朗普去日本参加G20大阪峰会,顺道飞韩国首尔见文在寅。峰会间隙,他6月29日在推特上发帖,说如果金正恩看到,就来DMZ握个手打个招呼。这招挺突然的,朝鲜那边五小时后就通过外交渠道回应,说觉得有趣,会考虑。韩国总统府赶紧协调,文在寅还通过热线帮着传话。结果,6月30日下午,真就见了。特朗普从韩国那边自由之家走出来,金正恩从朝鲜侧统一阁过来,两人握手,然后特朗普跨过三八线,走了二十来步,成了第一个在任美国总统踩上朝鲜土地。这历史性一刻,全球直播,媒体镜头全对准了那条低矮的混凝土线。 会晤本身没啥大协议,就聊了五十来分钟,主要说重启工作级谈判。特朗普说自己跟金正恩关系好,没啥前提就能谈;金正恩那边强调安全保障。结束后,两人一起跟文在寅在联合安全区转了转,还让记者拍了合影。白宫和朝鲜官方都发了声明,同意尽快恢复下层对话,地点敲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外媒报道时,特别强调这第三次见面的象征意义,说它拉回了河内后的僵局,让半岛局势没那么剑拔弩张。毕竟,DMZ是冷战遗留的热点,1953年停战后就没消停过,斧头杀人事件、隧道挖掘啥的,历史上血淋淋的教训不少。这次见面,至少让大家觉得外交大门没关死。 但话说回来,这事儿真能成多大事儿?从逻辑上看,美朝谈判从来不是光靠领导人见面就能搞定。朝鲜核计划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金家三代都当宝贝护着,导弹技术从苏联时代就积累,近年还跟伊朗、巴基斯坦有技术交流。金正恩上台后,加速了氢弹和洲际导弹测试,2017年那会儿差点把太平洋炸出个窟窿,美国航母群都派过去了。特朗普的策略是极限施压加个人外交,前两次峰会就是这套路,但核心问题没变:朝鲜要生存空间,美国要战略缓冲。DMZ见面后,7月8日,两国代表真去了斯德哥尔摩,谈了两天,焦点还是核申报顺序和制裁豁免。朝鲜说美国不给诚意,美国说朝鲜藏着掖着,结果7月16日就黄了,朝鲜媒体直接发文批美方顽固。 从那以后,事情就没啥起色。8月,朝鲜又试射导弹,9月还来了一次中程弹道,落点在日本海域,美日韩情报共享,军演又加码。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说会继续施压,但也承认谈判难。年底,朝鲜外务省发言人说,美国得面对拥核现实,别老想着单方面无核化。2020年,新冠疫情一来,边境全封,谈判彻底停摆。 回过头看,这第三次DMZ会晤,表面热闹,实际推进有限。为什么?一方面,朝鲜国内政治需要核武器当底牌,放弃等于自废武功;另一方面,美国国会和盟友盯着,不可能轻易松口制裁。韩国文在寅想当中间人,推动南北对话,但美朝不配合,他也无奈。国际上,俄罗斯和中国给朝鲜撑腰,提供石油和外交支持,让制裁打折扣。日本则天天喊绑架问题和导弹威胁,搅和得更乱。 说到底,美朝关系这潭水深着呢。特朗普的个人风格让外交带点真人秀味儿,推特一发就定调,但也容易情绪化。金正恩那边,年轻有野心,但继承了家族的强硬路线。两次峰会后,朝鲜核能力没减反增,库存据估计有几十枚核弹头,导弹射程盖住美国本土。这DMZ见面,至少没让局势恶化到开战边缘,算个小胜。但要真想和平,得从经济入手,让朝鲜看到不靠核也能过日子。美国得平衡盟友利益,别让韩国日本觉得被甩包袱。 如今2025年了,特朗普又在政坛活跃,最近还说如果重返白宫,愿意无条件跟金正恩谈。朝鲜导弹测试照旧,去年底还试了高超音速弹头。半岛问题还是老样子。

0 阅读:0
文史啊旺

文史啊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