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币现在每天大约被挖出450个,价值3.5亿元左右。这450个比特币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中电力的成本超90%。也就是说比特币挖矿大约每天消耗价值3亿的电费。比特币的价值是什么?除了浪费能源还能干啥用? 如果算到一年,消耗的电量规模已经超过荷兰全国的全年用电,甚至能让阿根廷全国一年不缺电。 全球大大小小的矿机每天加起来的耗电量大约是150太瓦时,这背后就是日复一日烧掉的上亿元成本。 不少人觉得这是最纯粹的烧钱游戏,把能源往里砸,却换来一堆虚拟符号,但也正是这套浪费感极强的机制,成了它的价值来源。 因为所有交易一旦写进账本,就很难被谁随意篡改,也没有一个中央机构能操控,全球数以万计的机器不断运转,等于共同维护了一整套公开但匿名的账本系统。 也正因为这一点,比特币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各国的大机构和投资者看中的,不只是币本身的涨跌,而是背后这种去中心化的信任体系。 这套体系让人看到了一种新的可能:不用依赖某个国家的背书,也能建立起一个全球范围的信用网络。 这种机制在某些极端环境里确实能发挥作用,比如在货币疯狂贬值的国家,人们眼看着本国纸币不断缩水,就会选择把存款换成比特币。 虽然比特币的价格大起大落,但至少不会像本国货币那样在一夜之间沦为废纸,对部分人来说,这已经是保命的最后手段。 再比如跨国转账,比特币就比传统银行体系更省事没有国界限制,链上的确认比银行处理更快,手续费也相对低。 但问题也在于,绝大多数人真正参与进来,并不是为了避风险,而是冲着它的价格投机。 比特币可以一天蹿升,也能一夜跳水,这让它难以进入日常支付场景,日常消费需要稳定的价格,一个币今天能买房,明天可能连个手机都买不起,这样的货币根本没办法广泛流通。 加上本身的匿名性质,也给了灰色交易可乘之机,让它的名声一直很难正面。 同时,监管也成了压在比特币头上的另一重因素,币圈的任何一次热潮,都会吸引政策层的关注。 某个国家出手整顿交易所,或者直接封杀挖矿,立刻会引发市场大震荡,监管的不确定性,让它的未来更添变数。 比特币的价值没有国家信用做支撑,也没有黄金或实物作为保障,它就是一套网络共识和算力博弈构建出来的产物。 比特币像是一场规模庞大的社会实验,人类用真金白银和海量能源,去试探一种跨越国界、挑战传统金融的新体系。 这场实验会不会开启新的金融格局,抑或最终被视为一次昂贵的泡沫,目前还没有人能够确定。
别看她一脸横肉,脑满肠肥,一脸茫然的样子,却是6.1万枚比特币的挂名所有者。按照
【13评论】【10点赞】
用户12xxx20
纯属放P
A00秋枫90808
电不用你还不是消失。换个思路,人家大量用电,算不算也是消费了,不也有利于剌激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