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食品在中国打不开销路?说实话,俄罗斯食品在中国市场碰壁,主要卡在饮食

芸霄记史 2025-10-03 11:46:15

为什么俄罗斯食品在中国打不开销路?说实话,俄罗斯食品在中国市场碰壁,主要卡在饮食习惯上。中国人吃饭讲究个鲜美均衡,口味偏清淡,不爱太重的调料。     很多人第一次接触俄罗斯食品,是在超市货架上,问题出在第一眼,包装简陋,设计感不强,货架上摆满花花绿绿的日韩进口零食和本土品牌,俄罗斯产品看上去就像个不合群的“陌生人”。   再加上包装上几乎全是俄文,中文信息不足,根本搞不清楚成分、食用方法和保质期。   对消费者来说,这无形中就是一道拦路虎,相比之下,日韩食品不仅包装好看,还通过网红宣传、明星带货,早早就让人有了熟悉感,这种差距,让俄罗斯食品很难被选进购物车。     即使克服了包装的障碍,物流和价格又成了大问题,虽然中俄挨得近,但运输路途还是很远,铁路运力有限,导致很多生鲜产品到达中国时新鲜度大打折扣。   例外的只有个别高端品,比如帝王蟹,它们直接运到港口销售,保证了品质,但其他普通食品就没这待遇了。   对于能长期保存的罐头、巧克力、饼干等,虽然不会坏,但因为运输环节复杂,价格往往被抬高,最终比国产同类产品贵上不少。   面对这种不划算的选择,中国消费者自然更偏向家门口买得到、性价比更高的国产品牌。     饮食习惯的差异,才是真正的根源,俄罗斯人餐桌离不开黑面包,这种微酸、粗糙的口感,在他们眼里是日常主食,可对于中国人来说,米饭、馒头才是饭桌核心,黑面包很难进入家庭日常饮食。   面粉也是如此,俄罗斯的筋度不同,中国人用来包饺子、蒸馒头,总觉得不顺手,口感差强人意,自然没人回头再买。     加工肉制品同样面临障碍,俄罗斯香肠喜欢加入大量香料,味道很浓,对他们来说是特色,但中国人更习惯新鲜肉类,用烹饪方式来调出食材本身的风味。   结果是,这类重调味的加工品在国内只能算是小众尝鲜,难以成为餐桌常客。     味觉上的冲突更加直观,以最常见的俄罗斯巧克力为例,一口下去甜得发齁。对于习惯了低糖、控糖的中国消费者来说,完全吃不惯。   如今的趋势是饮品零食都讲究少糖健康,超市里低糖食品销量逐年上涨,就连奶茶都退烧成“三分甜”,而俄罗斯甜品的甜度还停留在“高热量抗寒”的逻辑上,不调整自然难以被接受。     腌黄瓜和酸黄瓜也是典型例子,咸酸味浓烈,在俄罗斯可能是伏特加的最佳搭档,但在中国餐桌上,大多数人觉得太冲,完全盖住了菜肴的鲜味。   至于奶制品,俄罗斯牛奶和奶酪味道更浓烈,甚至带点羊膻味,在北方可能有人能接受,但南方消费者往往一口就拒绝,觉得过于强烈。   对比国产牛奶经过工艺调整、口感更加温和,这种差距让“洋奶制品”的优势荡然无存。     不过,并不是所有俄罗斯食品都失败,部分有远见的企业开始做调整,比如推出小份量的帝王蟹家庭装,把价格门槛降下来,还推出熟冻产品,方便消费者加热即食,很快就进入了高端超市和餐饮渠道。   这些例子说明,只要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去改造产品,市场还是有机会打开的。     很多失败的俄罗斯企业,之所以困在原地,就在于他们不肯“入乡随俗”,还是沿用本土口味、原始包装和保守营销。   他们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事实:食品消费说到底就是“吃得惯”三个字,不论多么进口、多么正宗,本地消费者如果拿起来不敢买,买回去不爱吃,那就注定没戏。

0 阅读:85

猜你喜欢

芸霄记史

芸霄记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