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俄 罗斯国防部宣布在乌特别军事行动中,超八成火力打击任务由无人系统承担,俄 国防部长别洛乌索夫提及无人系统应用规模倍增,现代战争面貌被改变。 克里米亚事件在2014年拉开序幕,当时俄罗斯吞并该地区引发国际谴责,同时东乌克兰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的分离主义活动升级为武装对抗。乌克兰政府视此为领土完整挑战,而俄罗斯则强调保护俄语人口权益。 冲突初期主要依赖传统地面部队和火炮交锋,但双方很快认识到空中侦察的重要性。早期无人机仅用于情报收集,如俄罗斯的Orlan系列和乌克兰的Bayraktar TB2,初步展示了低风险监视潜力。 到2022年2月,俄罗斯发起特别军事行动,旨在快速控制关键区域,却遭遇顽强抵抗。西方国家提供军事援助,推动乌克兰增强防空和反坦克能力,同时俄罗斯面临制裁压力,转向本土生产提升。 地缘政治因素加剧紧张,北约东扩被俄罗斯视为威胁,而能源管道争端进一步复杂化局面。这些背景促使双方加速技术适应,无人系统从辅助角色逐步转向核心力量,标志着战争模式从人力密集向智能化转型。 特别军事行动爆发后,俄罗斯军队初期依赖坦克和步兵推进,但高伤亡率暴露传统战术局限。乌克兰利用地形和游击策略反击,迫使俄罗斯投资无人机研发。 2014年以来,双方已积累经验,如乌克兰在顿巴斯使用商用无人机改装炸弹。俄罗斯国防部数据显示,到2025年,无人机已成为火力输出主力,特别是在精确打击中。 别洛乌索夫部长在会议中指出,无人系统应用规模翻倍增长,直接改变了作战形态。 这种转变源于实战需求,俄罗斯军队通过整合卫星和地面控制,提升无人机自主性。相比早期手动操作,现在的系统能实时传输数据,减少士兵暴露风险。 乌克兰方面也跟进,接收西方援助的Switchblade自杀式无人机,弥补本土产能不足。这些变化反映出战争从消耗战向效率战演变,技术门槛降低让中小型国家也能参与类似对抗。 9月25日,俄罗斯国防部长别洛乌索夫公开表示,在乌克兰特别军事行动中,超过80%的火力打击任务由无人系统执行。这一数据源于国防部内部评估,强调无人机的成本效益和战术灵活性。 部长还提到应用规模成倍增加,已深刻改变现代战争面貌。此前,俄罗斯军队曾部署600架无人机协同弹道导弹,对乌克兰导弹工厂实施空袭。 那次行动展示了集群作战威力,无人机先行侦察并干扰防御,随后导弹精准摧毁目标。FPV无人机以几百美元成本,却能携带爆炸物穿透坦克装甲,成为战场杀手。 这种低价高效工具源于商用技术改装,俄罗斯本土日产量已突破200架,支持前线持续供应。创新战术如狼群模式,让多架无人机协作包围目标,突破敌方电子干扰。这些发展源于工业基础比拼,俄罗斯通过扩大生产线,确保零部件稳定供应。 乌克兰军队面对俄罗斯无人机优势,开发多种反制措施。改装Tu-141侦察无人机袭击俄罗斯本土工厂,导致后者月产能下降40%。这种老式设备经升级后,能携带弹头远距离打击,暴露俄罗斯后方脆弱性。 乌克兰还采用捕网战术,仅需200多元民币成本的网具,就能拦截低空无人机,适用于前线阵地防御。此外,激光反无人机系统进入测试阶段,通过高能束破坏电子元件,初步显示拦截效率。 双方对抗凸显工业体系差异,乌克兰每月接收约1200架西方援助无人机,其中30%以上为美国Switchblade型号,帮助填补生产缺口。俄罗斯则拓展中亚采购渠道,本月关键零件供应效率提升15%,维持产量增长。 这些较量不仅限于战场,还导致平民伤亡增加,无人机误击民用设施引发国际关注。技术扩散已波及全球,超过20个国家加速无人系统研发,可能引发地区军备竞赛。
朝鲜的军力如果放到中东,能达到什么水平?直白点说,朝鲜一旦加入中东战局,可能三天
【3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