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说:雄而不霸的结果,注定在国际上是不会有真正朋友的。因为不霸者没人怕,没人

洞察观史 2025-09-24 17:46:00

蔡正元说:雄而不霸的结果,注定在国际上是不会有真正朋友的。因为不霸者没人怕,没人怕,那事情就多了…… “实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安身立命的根本,它不仅仅是武器装备的数量,更是一个国家经济的韧性、科技的创新能力、文化的吸引力以及处理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试想一下,一个经济繁荣、技术领先、军力现代化的国家,自然能在全球事务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决策力。 中国这些年的发展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也大幅提升,到2023年GDP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位居第一,这正是“实力”的体现,也是我们赢得国际社会关注和认可的基础。 然而,光有实力就够了吗?这引出了“不霸”这个概念,所谓“不霸”,指的是不恃强凌弱,不搞侵略扩张,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我们国家一直倡导的正是这样一种新型国际关系——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 我们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这与历史上一些大国奉行的霸权主义截然不同,它体现了中华文明“协和万邦”的优秀传统,也符合21世纪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历史潮流。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如果一个国家拥有雄厚的实力,却总是过于低调,不敢在关键时刻亮出自己的“底牌”,不敢坚决捍卫自身的正当权益,那么这种“不霸”很可能会被外界误读为“示弱”。 这就像一个人武功盖世,却从不轻易出手,甚至在自身利益受损时也选择忍让,久而久之,那些对你心怀不轨的人,是不是就会觉得你“没什么可怕的”? 一旦没人“怕”你,各种麻烦自然就会接踵而至,这并非宣扬恃强凌弱,而是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缺乏必要的威慑力,往往会让人低估你的决心,从而敢于试探你的底线。 首先我们要有“战略定力”。面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中国始终保持战略清醒和战略自主,面对外部的各种挑战、制裁、封锁,我们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种定力,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实力展现。 其次也是更关键的,是“底线思维”,这不是一种消极的防御,而是一种积极的战略预判和风险管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凡事从最坏处着眼,做足充分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这意味着我们要清晰地知道自己的“红线”在哪里,哪些是绝对不能触碰的原则问题,一旦这些底线被挑战,就必须毫不犹豫地展现出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和能力。 拥有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这是前提,近年来,我国在制造业转型升级,“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出口表现突出,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在军事方面,我们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然而,如何运用这些实力,才是真正的艺术,它不是要我们去搞军事扩张或对外侵略,而是要让潜在的挑战者明白,任何越过我们底线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代价,这是一种“不怒自威”的境界,也是一种“以战止战”的智慧。 在21世纪的今天,国际关系早已不是冷战时期非黑即白的阵营对抗,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分析指出,21世纪的国际格局是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历史潮流。 在这样的背景下,真正的“朋友”不是依附于你、被你操纵的小弟,而是那些与你拥有共同利益、共同愿景,能够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伙伴。 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我们与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80多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这些都表明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国际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多,这正是我们寻求的“朋友”,是基于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的真朋友。 在传统观念中,威慑力往往与军事力量直接挂钩,但在21世纪,随着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增多,威慑力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恐怖主义、网络攻击、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都不是单一军事力量可以解决的。 因此,一个国家的威慑力,除了硬实力,还包括其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能力、科技创新的引领力、以及在国际治理中的话语权。

0 阅读:0
洞察观史

洞察观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