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钱学森回国之后,中国科学院按照教授一级工资,给钱学森每月335.8元人民币,1957年起,钱学森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每月增加津贴100元人民币,另外,每年年底给钱学森500元人民币左右的奖金。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在上海,父亲钱均夫早年赴日本深造,回国后从事教育工作。钱学森从小接触书籍,养成勤奋习惯。1929年,他考入上海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学习铁路机械知识。1934年毕业后,以公费留学生身份赴美,先进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攻读航空工程。1936年10月,转入加州理工学院,师从空气动力学专家西奥多·冯·卡门。 1939年,获得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留校从事火箭研究。1945年,二战结束后,随美军赴德国调查火箭技术。1947年,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同时在加州理工学院任教,年薪达5万美元。1950年,新中国成立消息传来,他决定放弃美国职位。1955年秋,与妻子蒋英和两个孩子登船返回祖国。这段经历显示他从学生到专家的成长路径,专注航空领域,为后来贡献打下基础。 钱学森1955年10月抵达北京,中国科学院安排他担任力学研究所所长,按照教授一级标准发放工资,每月335.8元人民币。这在当时高于普通职工收入,能覆盖家庭基本开支。他每月领钱后,分配给孩子教育和父母生活,剩余用于购买书籍。冬天北京寒冷,他步行去研究所,避免额外花费。335.8元工资让他迅速投入工作,填补国内科研空白。 195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每月增加100元津贴,总工资升到435.8元。每年年底,科学院发放约500元奖金,用于科研资料采购。有一次奖金到手,他挑选力学专著。钱学森从美国带回相机,但胶卷价格接近月薪,便搁置不用。家中饭桌简单,一条鱼上桌时,他分给家人,自己吃尾部。1963年,写信给上级,表达工资过高意见,请求降低待遇,以节省国家资源。 这些工资细节反映出钱学森的实际生活,那时候国家物资匮乏,他的收入算得上优厚,但比起美国年薪,不过是零头。他没抱怨,而是把精力放科研上。教授一级工资标准是国家对高知识分子的重视,335.8元让他稳定工作。学部委员津贴100元是学术认可的体现,年终奖金500元表彰贡献。这些钱他用得节俭,体现出对国家资源的珍惜。工资虽不高,却支撑他领导力学研究,推动导弹技术发展。很多人不知道,当时普通人月薪几十元,他的待遇已属顶尖,但钱学森总觉得够用,多余的该捐出去。 钱学森回国后,主持建立喷气推进规划,推动近程导弹研制。他直接领导两弹结合试验,推动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发展系统科学方法,应用于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领域。1985年,因战略导弹技术贡献,与他人获全国科技进步特等奖。1991年,获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生活上,保持简朴,家中50个书柜堆满剪报和书籍。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100万港元奖励,捐给西部沙漠治理。合作写文章时,推让稿费给他人。这些成就源于他回国后的坚持,工资虽低,但没影响贡献。 钱学森的贡献不光是技术,还在教育上。他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培养年轻研究员,传授空气动力学知识。1957年当选学部委员后,参与更多学术决策,推动力学学科发展。年终奖金让他采购资料,补充实验室资源。教授一级工资让他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很多人以为科学家生活奢侈,其实钱学森家境普通,负担父母和岳母开支,还养育两个孩子。他把钱用在刀刃上,体现出务实作风。回国初期,国家给他安排住房,比许多同行好,但他后来谢绝改善条件。这样的细节,让人看到一个真实科学家形象,不是高高在上,而是接地气。 工资调整后,钱学森的月收入435.8元,在1950年代末已算高薪。那时候物价低,一斤米几分钱,他的钱够一家人过日子。学部委员身份带来责任,他组织研讨会,讨论导弹轨迹计算。奖金500元不是小数,他存银行,偶尔买书补充知识。钱学森曾说自己姓钱但不爱钱,这话不是空谈,从工资使用上看出来。他多次捐款,1963年请求降薪就是例子。国家重视人才,给出待遇,他却总想着回报更多。这些事迹,显示出时代背景下科学家的担当,不是为钱工作,而是为国效力。
1955年9月钱学森冲破阻力回国时,在香港九龙火车站,一位记者用英语采访他,他说
【3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