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知名人士宋楚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台湾不是大陆的领土,那么凭什么当年满清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宋楚瑜那句反问,直击台湾地位的核心逻辑——如果台湾不是大陆领土,清朝凭什么有权割让?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十七世纪中叶,台湾曾短暂地陷入外来殖民者手中,那时候荷兰人趁着明末政局混乱,占领台湾南部,试图将其据为己有,然而不到几十年,局势就发生了转变,1662年,郑成功带着数万将士横渡海峡,发动了一场艰苦的战斗,最终赶走了荷兰人,将台湾重新纳入中华世界的轨道,这一场收复行动,不仅是军事胜利,更是文化与归属的宣告,郑氏政权在台湾推行汉人治理,设官布政,重建儒学和汉族礼俗,为日后清朝治理打下了基础。 到了1683年,清朝统一全国的步伐也踏上了台湾的土地,清军击败郑氏残余势力后,次年设立台湾府,归属福建省,这是中央政府第一次正式将台湾纳入行政体制之中,设县、征税、派官员治理,台湾从此成为中国版图中不可割裂的一部分,这个安排不是空头宣言,而是切切实实的治理与制度建设,清政府还在此后多次调整台湾的行政划分,最终在1885年正式将其升格为省级单位,显示了对台湾重要性的认可和重视。 然而,历史的进程并不总是顺风顺水,1894年,中日之间的甲午战争爆发,清军战败,不得不在次年签署了《马关条约》,台湾和澎湖被迫割让给日本,成为日本殖民地,这一段历史虽然令人痛心,却也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逻辑前提:清政府之所以能“割让”台湾,恰恰是因为它拥有对这片土地的主权,就像一个人卖房子,前提是他必须是产权人,如果台湾在那之前不属于中国,清政府又如何有资格将它让与他国? 日本接手台湾后的五十年里,推行了系统的殖民政策,从语言到教育,从姓名到信仰,都试图全面“日化”,但文化的根基并非轻易可动,许多台湾民众在压力下表面顺从,私底下依然保留闽南语、传统节庆和宗教习俗,妈祖庙的香火不曾断绝,春节贴春联、端午包粽子的习惯依然流传,这些不起眼的生活细节,其实才是最真实的文化印记,它们没有被殖民政策抹去,反而在潜移默化中维系着两岸之间深厚的联系。 时间来到二战末期,国际格局再次重组,1943年,中华民国、美国与英国在开罗举行会议,发布了《开罗宣言》,明确提出战后日本应归还其从中国窃取的一切领土,包括台湾,1945年,盟国发布《波茨坦公告》,再次重申这一要求,日本在宣布投降时,表示接受这些条款,台湾因此在法律和国际政治层面上回归中国,这不是哪一方单方面的主张,而是当时国际社会的共识。 战后台湾的接收,是中华民国政府履行主权的体现,当时台北街头,民众自发庆祝,敲锣打鼓,欢迎“祖国接管”,这种情绪并非刻意营造,而是源自深层的文化认同,那些年在日本统治下压抑的文化,如今终于可以公开表达,汉语教育迅速恢复,传统节庆重新盛行,这种回归,不只是政治上的转变,更是一场文化上的复苏。 然而,时过境迁,今天的台湾社会在某些方面出现了对历史的重新解读,甚至是刻意忽视,“台湾地位未定论”“去中国化教育”等论述逐渐浮现,这些声音试图模糊台湾与中国的历史联系,制造一种“天然独立”的印象,但问题在于,历史并不以主观愿望为转移,从郑成功的收复,到清朝的设治,从日本的殖民统治,到战后的归还,台湾的每一步历史演进都与中国密切相关,这些事件有文字记载,有条约凭证,有制度安排,也有文化延续,都是铁打的事实。 有些人可能会说,那是过去的事,现在早就不一样了,但现实是,国际社会多数国家仍然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建交的基础,也是国际法的基本立场,即便台湾岛内存在不同声音,在国际层面,其法律地位依旧清晰,历史不是一本可以随意改写的书,它的章节和内容早已写在档案馆、条约文本、庙宇香火和节日习俗里。 有些政治人物试图用历史事实来提醒人们不要遗忘这些根源,例如宋楚瑜在一次节目中提出:“若台湾从未属于中国,清政府又怎么能割让?”这类问题看似简单,实则直指本质,他的发问并不是要制造争议,而是希望人们重新去翻看那一页页历史,思考我们从何而来,又要往哪里去。
台湾知名人士宋楚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台湾不是大陆的领土,那么凭什么当年满清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12 19:42:12
0
阅读:172
用户10xxx29
台湾有些政治人物连自己是中国人都不敢说,宋楚瑜敢在采访时表示如果台湾不是大陆领土,那么凭什么当年满清把台湾割让给日本,为宋楚瑜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