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王近山在弥留之际,叮嘱身边的儿女说:“我一辈子都不会原谅你们的母亲,至死都不想再见她,我的葬礼不要让她来参加”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8年,彼时的中国大地战火纷飞,王近山作为八路军的一员,在神头岭战役中身负重伤,被送往野战医院,而在那里,他遇见了那个改变他命运的女人——韩岫岩,她出身书香门第,却早已投身抗战,在医院中救死扶伤,两人的相识并不浪漫,却极具时代特色,没有烛光晚餐,没有耳鬓厮磨,只有在伤口处理与药水味中渐生的情愫。 一年后,他们在部队中简朴成婚,韩岫岩甚至为表达对这段感情的坚定,把自己的名字从“秀兰”改为“岫岩”,与“近山”相呼应,他们的婚后生活并不轻松,战争年代,聚少离多成了常态,但在短暂的团聚中,王近山总是尽可能给妻子和孩子们带来温暖,他在战场上是“疯子”,在家里却是柔情的父亲和丈夫,他们先后育有八个孩子,生活虽不富裕,却充满希望。 然而,再深的感情,在现实的冲击下也可能变得摇摇欲坠,1951年,王近山参加抗美援朝,在战场上与司机朱铁民结下深厚情谊,朱铁民夫妇多年无子,王近山心怀感激,曾许诺将将来出生的孩子托付给他们抚养,这个承诺,在1953年被兑现,当时韩岫岩刚刚诞下一个女儿,孩子尚在襁褓中,王近山便做出了决定,把孩子送人,并改了姓。 这件事成为夫妻关系的转折点,在韩岫岩看来,女儿是自己的骨肉,是夫妻之间情感的延续,她无法理解丈夫为何如此轻率地决定孩子的命运,更难以接受他在决定时压根没和自己商量,这种“为了报恩”的行为,在她眼中却是对母亲身份的否定,她的抗议方式很激烈,有时甚至带着自我伤害的意味,从那以后,家中争吵不断,夫妻关系急转直下。 更糟的是,王近山平日里喜欢跳舞,韩岫岩曾是他的舞伴,但在家庭矛盾加剧后,她拒绝再去舞会,于是,她让自己的妹妹韩秀荣陪同王近山出席活动,本是临时之举,却因为过于频繁,引起了外界的议论,流言飞语很快传开,关于王近山与小姨子的关系成了众人私下议论的焦点。 韩岫岩听闻后,情绪失控,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表达愤怒——向组织反映问题,在那个年代,“生活作风有问题”可不是小事,是政治立场的标志,一封封举报信递交上去,最终惊动了上级,组织不得不介入,对王近山展开调查,他为此愤怒不已,却也无力改变局面。 1964年,事情迎来最严重的后果,王近山被撤销职务,军衔降级,调离部队,发配至河南农村工作,而这一切,也成为他和韩岫岩婚姻终结的标志,他们正式离婚,曾经的模范夫妻至此形同陌路。 此后的岁月里,两人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王近山在农村度过一段艰难的时光,生活从辉煌陡然转为清苦,他身边出现了一个年轻女子黄慎荣,虽然出身普通,却在他最落魄时不离不弃,成了他后来的妻子,而韩岫岩则带着七个孩子留在北京,独自抚养他们长大,她再也没有选择婚姻,而是将全部的情感寄托在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孩子的陪伴中。 王近山晚年虽重返军区,但与昔日的伴侣始终没有再见一面,哪怕韩岫岩带着药品前来看望,也被他坚决拒绝,直到1978年临终前,他仍然不愿见她,这种执念,如同刀刻在心,可讽刺的是,他晚年时常将现任妻子的名字叫错,口中喊出的,竟还是“岫岩”,这个曾令他愤怒至极的名字。 韩岫岩晚年生活平静,但内心从未真正释怀,她曾对子女说过:“他欠我一句道歉,我也欠他一句原谅,”这句话轻描淡写,却道尽了几十年的爱与痛,她用孤独守候那段逝去的情感,也用沉默回应曾经的伤害。 2007年,韩岫岩病重离世,她留下最后的请求:要与王近山合葬,子女尊重她的意愿,将她的骨灰安放在八宝山,紧邻王近山墓旁,无言的陪伴,成了最深的和解,墓碑一左一右,青松掩映,没有鲜花,也没有悔意,只有沉默。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开国中将王近山鲜为人知的婚姻传奇(组图)(4),《王近山档案·遗嘱卷》
1978年,王近山在弥留之际,叮嘱身边的儿女说:“我一辈子都不会原谅你们的母亲,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12 19:41:58
0
阅读: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