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只有中国在拼命造水电站、核电站、光伏电站,这是为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

如梦菲记 2025-09-11 14:39:05

全世界只有中国在拼命造水电站、核电站、光伏电站,这是为啥?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全世界都在谈能源转型,可是真正大规模去建电站的,几乎只有中国,你看新闻里,经常说欧洲要搞清洁能源,美国要重振制造业,日本要提高能源自给率,但他们更多是在纸面上规划和讨论。   相比之下,中国是一座座水电站拔地而起,一片片光伏板铺在荒漠里,一台台核电机组陆续并网,为什么中国要拼到这个程度?答案远不止是满足眼前的用电需求,而是背后有一盘更大的棋。   先看用电量的数据,今年七月份,全国用电量突破1.02万亿千瓦时,这个数字大到什么程度,相当于一个月就用掉了日本去年全年的电量,十年前这个数字只有一半,中国在短短十年里把电力需求翻了一倍。   居民用电在快速增加,夏天开空调让山东、河南这些地方的居民用电量涨幅超过三成,但更大的驱动力还是工业。   整个工业用电占到全国用电量的六成,高技术制造、新能源汽车、光伏产业链,这些行业成了最大的电老虎,电力在快速流向那些高附加值、增长快的行业,而这恰好是中国要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很多人习惯性地说中国是世界工厂,觉得靠的是人多、劳动力便宜,事实是劳动力的优势正在消失,东南亚工资更低,但产业链并没有彻底转移过去,关键就在电。   制造业拼到最后比的是电力能不能足够稳定、价格能不能便宜,欧洲是典型的反例,电价一旦上涨,大量工厂关门,制造业产能外迁。   美国嘴上喊制造业回流,背地里也在压低电价,中国如果电不够用,或者电价太高,整个工业体系都会动摇。   所以中国才要拿出三把“利器”,水电、核电、光伏一起上,水电是底子,三峡、白鹤滩这些超级工程,每年能发出几百亿度电,不仅发电,还能防洪、通航、调节电网稳定。   水电还能配合风电和光伏做调峰,就像一个巨型的充电宝,把电先存起来再放出来,核电是另一张底牌,从当年依赖进口,到今天的“华龙一号”完全自主化,不仅满足国内,还出口到巴基斯坦,第一次把中国的核电技术输出到海外。   光伏更是新时代的石油,中国2024年生产了588吉瓦的光伏组件,其中出口的就有235.9吉瓦,这些太阳能板如果折算成石油,相当于184亿桶,这种“虚拟电力”的出口量已经远超传统能源大国。   但有了电,还得送得出去,中国这些年下了大力气搞特高压电网,新疆的风光电、四川的水电、沿海的核电全部接入同一张网络。   绿电可以在0.01秒内从甘肃的沙漠传到江苏的芯片厂,从福建的沿海传到广东的汽车厂,特高压就像一条能源高速公路,国内能实现东西互济,国际上还能向中亚、南亚送出清洁电,电力丝绸之路正在形成。   电价是最关键的环节,高铁以时速350公里运行,一小时要耗电9600度,车票收入可能连电费都不够,但如果电价降到0.1元一度,整个经济模型就完全不一样。   电从0.5元降到0.4元没什么感觉,从0.4元降到0.1元却是质变,新能源车、AI算力中心、储能系统、芯片制造,这些产业都高度依赖低成本电力。   中国在2008年以后重点发展的产业,高铁、光伏、电池、特高压、人工智能,本质上都是在押注电力越来越便宜,甚至接近于零。   中国大规模发展清洁电站还有多层考量,第一是能源安全,不用担心被石油天然气卡脖子,国际能源市场再怎么波动,国内电力依然稳。   第二是绿色转型,雾霾问题和全球减排压力逼得中国必须走清洁能源的路子,第三是全球竞争力,别人还在开会研究怎么减碳,中国已经在卖“虚拟电力”,把光伏板当成战略出口。   第四是民生和就业,大规模光伏电站带动西部经济,当地人就近就业,屋顶光伏还能让农民多一份收入,电网升级让东部空气质量改善。   从更长远的视角来看,中国拼命造电站不仅仅是产业策略,更是文明层面的布局,马斯克说过,人类不一定需要研究核聚变,因为天上已经有一个最强的聚变反应堆,那就是太阳。   太阳每年照射到地球的能量,是人类历史上开采的所有化石燃料总和的两倍多,如果能有效利用,人类能源就不再短缺,苏联科学家卡尔达肖夫曾提出文明等级指标,衡量一个文明能利用多少能量。   人类文明现在还不到一级,如果中国的发电量保持这样的增速,可能在一两百年里接近一级文明,也就是把地球能源利用到极限,那时候,人类就能大规模走向太空,真正进入星辰大海。   所以看似是在拼命建电站,实际上是在为未来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下注,不是为了眼前的GDP,而是要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产业链,提升国际话语权,同时还要推动人类文明在能源利用上的跨越。   别的国家还在犹豫怎么走,中国已经用一座座电站点亮了未来的方向。

0 阅读:34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