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钱学森96岁大寿,高朋满座,突然,他看到角落里坐着一个白发老太太,不

如梦菲记 2025-09-11 10:39:00

2007年,钱学森96岁大寿,高朋满座,突然,他看到角落里坐着一个白发老太太,不禁眼神一亮,上前颤声问道:“您现在几个孩子啦?”谁知,老太太的回答竟让他泪流满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07年冬天,北京人民大会堂里灯光明亮,气氛热烈,那一天是钱学森九十六岁寿辰,来自各界的宾客齐聚一堂,举杯祝寿,场面庄重而温暖。   就在热闹之中,坐在轮椅上的钱学森忽然将目光停在角落,他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安静地坐在那里,神情平和,却透出几分孤独,她是李佩,郭永怀的遗孀。   在场的人都没想到,接下来的一句问候会让这位科学巨匠忍不住湿了眼眶,钱学森缓缓走近,带着关切问起她的近况。   得到的回答却是冷冷清清的一个事实,她已经失去了所有亲人,整个宴会厅瞬间沉默,气氛凝固,这一幕深深震撼了所有人。   这两位老人并非普通的相识,他们的生命轨迹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便紧紧相连,那时他们都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求学,师从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科学的追求和爱国的理想让他们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钱学森在美国遭遇重重阻挠,几经周折才得以回国,他回到祖国后,立即写信劝郭永怀夫妇也归来。   李佩和郭永怀当时在美国已经有了稳定的生活和优渥的条件,但他们没有犹豫,很快就带着年幼的女儿一起回到了新中国。   归国后的日子并不轻松,条件简陋,物资短缺,但他们毫无怨言,钱学森投身航天事业,郭永怀负责核武器研发中的关键力学问题,而李佩则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任教。   三家人住在中关村同一片楼里,白天各自忙碌在不同的科研战线,夜晚则是邻里之间的简单往来。   他们一边承担着国家重任,一边过着最普通的家庭生活,这段岁月后来被许多人称为中国科学界最质朴又最宝贵的年代。   1968年12月5日,郭永怀从青海试验基地返回北京的途中遭遇飞机失事,他和警卫员在最后时刻用身体护住了装有氢弹试验数据的公文包,牺牲时年仅五十九岁。   这份文件对后续的核试验至关重要,仅仅二十二天后,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试爆,郭永怀用生命守护了国家安全,也留下了一个无法弥补的空缺。   失去丈夫后,李佩独自承担起抚养女儿的责任,她没有被悲痛击倒,而是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之中,她自编教材,专门为理工科学生开设英语课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国际科技文献。   很多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学者,最初接触科技英语时都曾是她的学生,李佩坚信,语言的学习不仅仅是交流工具,更是科学研究和知识传播的重要桥梁。   不幸的是,命运在几十年后再次考验她,1997年,唯一的女儿郭芹因病去世,失去至亲的痛苦让她真正成了一个孤身老人,但她依旧坚持着对教育和学术的投入。   八十多岁时,她仍然每周去中关村授课,她晚年生活简朴,常常穿着一件陪伴多年的毛衣,却把积蓄捐给学校设立奖学金。   她还创办了“中关村大讲坛”,邀请国内外学者前来交流,让更多年轻人有机会接触世界前沿的思想和研究。   在钱学森寿宴上的那一刻,李佩一句平淡的话语背后,承载的是数十年的人生苦难与坚守,钱学森落泪,不仅是为她个人的孤独,更是为那个年代科学家群体共同的牺牲。   国家的进步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但这些努力背后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家庭代价,那一问一答像是对往昔岁月的凝固记录,也像是一种无声的告别。   两位老人晚年都选择把有限的财物与纪念品捐赠出来,钱学森晚年设立了以郭永怀名字命名的奖学金,而李佩则将丈夫的功勋奖章和自己的积蓄全部捐给中科大。   她曾说过,这些东西留在家里没有用,放在学校能激励更多的学生,她的心愿始终围绕着国家和下一代,2017年,李佩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九岁。   按照遗愿,她的丧事一切从简,次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编号212797的小行星命名为“李佩星”,与之前命名的“郭永怀星”在宇宙中相伴,这对夫妻的人生选择和精神传承就像星辰一样永恒,照亮后人。   寿宴上的那一幕,是他们共同经历的缩影,一个人问,一个人答,表面看似平静,却让所有在场的人动容,那是科学家之间的惺惺相惜,也是对往事最沉重的注解。   时光带走了他们的青春和亲人,但无法带走他们对国家的奉献和对理想的执着。   今天回顾这一段往事,我们依然会被打动,因为那里面有一种力量,提醒我们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也让我们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担当。   信源:上观新闻——她是“中科院最美的玫瑰”,一句话为何使钱学森伤感不已?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