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0年,鄂邑长公主意图谋反,汉昭帝刘弗陵下令诛杀。鄂邑长公主骂道:“刘弗陵

勇敢小妹 2025-08-11 17:37:15

公元前80年,鄂邑长公主意图谋反,汉昭帝刘弗陵下令诛杀。鄂邑长公主骂道:“刘弗陵,你忘恩负义,要不是我你能平安长大吗?” 公元前87年,汉武帝刘彻在五柞宫病逝,年仅八岁的刘弗陵被推上了帝位,是为汉昭帝。 这位少年天子的登基之路充满波折,他是汉武帝晚年秘密立储的皇子,母亲钩弋夫人早已被汉武帝以 “子少母壮” 为由赐死。 失去双亲庇护的刘弗陵,在空旷的皇宫中如同风中残烛。 得说说这位鄂邑长公主。 她是汉武帝的大女儿,按辈分是刘弗陵的姐姐,只是年纪比他大了三十多岁。汉武帝临终前,看着八岁的小儿子孤零零的,拉着长公主的手嘱咐:“弗陵年幼,宫里人心杂,你多照看着点。” 这话等于给了她“皇姐兼养母”的身份。 刚进宫那几年,长公主对刘弗陵是真上心。 刘弗陵夜里怕黑,她就让宫女在寝宫门口守着,自己隔半个时辰去看一次;他不爱吃太硬的米饭,她就让御膳房蒸软了再端来;读书遇到不懂的,她虽不是饱学之士,却会亲自去请太傅来讲解。那时候的坤宁宫,不像朝堂,倒像个寻常人家——长公主坐在榻边做针线,刘弗陵趴在桌上练字,偶尔抬头问一句“姐姐,这个字怎么念”,温馨得很。 刘弗陵也依赖她。有次生病发高热,迷迷糊糊中只抓着长公主的衣角喊“姐姐别走”,长公主守了他三天三夜,眼睛熬得通红。那时候的他,大概觉得这位姐姐,是宫里唯一的亲人。 可权力这东西,最容易让人变味。 汉武帝托孤时,让霍光、金日磾等辅政,霍光尤其受信任,朝政几乎由他把持。鄂邑长公主起初没觉得什么,可看着霍光说一不二,看着小皇帝渐渐长大,她心里的天平开始歪了。 她觉得,自己照顾皇帝有功,宫里的事、朝堂的事,都该有她一份话语权。她想给身边的宠臣丁外人求个爵位,霍光以“非列侯不得尚公主”为由驳回;她想让自己看中的女子给刘弗陵做皇后,霍光又说“此女德行不足”,另选了自己的外孙女。 一来二去,长公主心里积了怨。她觉得霍光在排挤她,更怕刘弗陵彻底成了霍光的傀儡,自己将来连立足之地都没有。这时候,几个同样不满霍光的人找上了她——汉武帝的孙子刘泽,还有大臣上官桀、桑弘羊。 这些人凑在一起,商量着除掉霍光,废掉刘弗陵,立刘泽为帝。他们觉得,鄂邑长公主是皇帝的“姐姐兼养母”,只要她点头,这事就成了大半。 长公主犹豫过。她看着刘弗陵从怯生生的孩童,长成眉眼分明的少年,看着他听政时越来越沉稳的样子,心里不是没有不舍。可一想到霍光的专横,想到自己可能失去的权势,那点不舍很快被野心压了下去。 “成了,我还是这宫里最尊贵的长公主;不成……”她没敢想不成的后果,只觉得凭着自己对皇帝的恩,他总不会真杀了她。 可她低估了刘弗陵,也高估了“恩情”在皇权面前的分量。 谋反的消息,最终还是传到了刘弗陵耳朵里。不是霍光告的密,是他自己察觉的。那天上官桀递上奏折,说霍光“擅调军队,意图谋反”,十四岁的刘弗陵看了半天,突然说:“霍将军调兵是为了防备匈奴,奏章里说他谋反,是假的。” 一句话,就戳破了阴谋。 随后,参与谋反的人一个个被揪出来,最后查到了鄂邑长公主头上。 当禁卫军围住长公主的府邸时,她还在等刘泽的消息。看到带队的将军,她没慌,反而理直气壮地喊:“让刘弗陵来见我!我要问问他,忘了小时候是谁抱着他取暖的吗?” 刘弗陵没来。他在未央宫的偏殿里,手里捏着一块长公主早年给他雕的木老虎,那是他八岁生辰时的礼物,老虎的耳朵被他摩挲得发亮。 “传朕的令,”他的声音很轻,却没一丝犹豫,“鄂邑长公主,意图谋反,赐死。” 行刑那天,长公主隔着老远看见皇宫的方向,扯着嗓子骂他“忘恩负义”。她到死都不明白,自己明明是为了“帮”他摆脱霍光,怎么就成了谋反? 刘弗陵站在宫殿的高台上,听见了那声骂,却没回头。 他不是不记得恩情。记得她夜里给她盖被子的手,记得她教他写“弗”字时的耐心,记得她把最甜的蜜饯偷偷塞给他的样子。可这些,不能抵消谋反的罪。他是皇帝,不是只需要姐姐疼爱的孩童,他要对大汉的江山负责,要对汉武帝留下的天下负责。 诛杀鄂邑长公主后,刘弗陵没再追究她的家人,只是让人把她的牌位悄悄放在了皇陵的角落,不算尊贵,却也没让她成孤魂野鬼。 霍光在这件事里,彻底巩固了辅政地位。有人说皇帝太狠,连养育自己的姐姐都杀,可刘弗陵只是默默地处理朝政,把桑弘羊推行的盐铁官营政策调整得更温和,把霍光推荐的贤才一个个提拔上来。 他越来越沉默,却越来越清醒。朝堂上的大臣发现,这位少年天子看似依赖霍光,实则心里跟明镜似的,什么该听,什么该拒,分得清清楚楚。 信息来源:部分情节参考《汉书·昭帝纪》《汉书·外戚传》及《资治通鉴·汉纪十四》中关于鄂邑长公主谋反及汉昭帝执政的记载。

0 阅读:67

猜你喜欢

勇敢小妹

勇敢小妹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