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铁匠朱其升看到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毛主席头像,他越看这个人越眼熟,于是偷偷将妻子拉到一旁对她说:“其实毛主席是我结拜兄弟,”妻子大惊:“你怕不是穷疯了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0年冬天,湖南乡下的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毛主席的画像,一天傍晚,朱其升像往常一样收工回家,炉火尚未熄灭,院子里还飘着烧焦的炭味,他进了屋,洗了把脸,路过堂屋时不由自主地抬头看了眼墙上的画像。 那张庄严的脸孔映入眼帘,他站住了脚步,盯着画像看了好一会儿,额头的线条、鼻梁的走势、眼神的神态,越看越熟悉,他心里猛地一震,一股久违的感觉涌了上来。 他把妻子叫到一边,压低声音,把自己的猜测告诉了她,妻子听了之后,吓了一跳,起初只当他说疯了,嘴里虽没多说,却再没搭理这件事。 那之后的几天,朱其升依旧干着铁匠的活,白天打铁,晚上就一个人坐在炉边,眼睛望着墙上的画像,一句话也不说,他脑子里反复想着几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那是1911年的事了,当时他正在湖南新军当兵,是营里的老号兵,有一天,部队来了个新兵,是个看起来瘦高清秀的学生模样,说话利落,眼神坚定。 军官问他有没有担保,他摇头说没有,朱其升站在一旁看着,心生怜惜,主动为他担了保,还叫上了另一个战友,那年轻人入了伍,被分到了他们一营,还和朱其升分在了同一排。 他记得,那人姓毛,叫润之,入伍后吃苦耐劳,做事利落,不像一般的学生兵,朱其升这个老兵没少教他操枪打靶,毛润之也经常帮他们认字看报,两个人性情投合,日久生情,结了兄弟。 朱其升大两岁,毛润之叫他“其升兄”,他们关系亲得像一家人,后来军队解散,各自领了遣散费,朱其升回乡打铁,毛润之则说要继续读书,寻找救国的办法,那一别,就是几十年。 朱其升回到家乡后,重新搭起了铁匠铺,每天靠手艺养家糊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他也零零碎碎听说过一些有关“毛泽东”的消息,说是打仗有个红军头头,后来又有人说毛主席是湖南人,还是湘潭的。 可朱其升始终没把这些事和当年的“润之弟”联系起来,直到那张画像出现在墙上,他心里的疑问越来越大,最终决定写一封信。 他用了家里仅有的纸笔,在炉火边点着油灯,铺开纸张,一笔一画地写下自己心里的话。 他没有请托,也没有虚言,只是讲了一段往事,说起当年在兵营的日子,问问毛润之还记不记得那个打铁出身的老兵兄弟,信封上写的是北京,他想了又想,还是写下了“毛主席收”五个字。 信寄出去后,他心里也没抱多大希望,日子照常过,村里人渐渐听说了这事,有人笑他,也有人背地里说他疯了。 他从不争辩,只是把心事埋在心里,继续在铁铺干活,风吹雨打的日子过去了一年多,他几乎都快忘了写信这事。 1952年一个傍晚,镇上的邮电所来了人,特地找到了朱其升的家,说是北京来了封挂号信,他接过信的那一刻,整个人都愣住了,他认得信封上的几个字,“中南海”三个字一眼就看到。 他的手开始发抖,嘴唇也哆嗦着,他点起灯,小心翼翼地拆开信,展开纸张,最上面写着三个字:“其升兄”,这一瞬间,他眼泪就掉了下来。 信里讲了很多话,说起往昔军营的事,还问了他的生活情况,得知他生活困难,信中还夹着一笔钱。 毛主席让他安心过日子,有机会也欢迎他去北京坐坐,这封信他反复看了许多遍,舍不得放下,他没想到,这个几十年前并肩作战的弟弟还记得他,还是那样亲切地称呼他“其升兄”。 朱其升从没拿这封信炫耀,他把钱用来修了铁匠铺,添了些工具,还帮几个村里人补了农具。 他不爱说这事,也不再和别人争论,只是偶尔在打铁的间隙,仰头看着画像出神,那画像不再只是领袖的象征,更像是一个兄弟的面孔,静静地挂在墙上,陪着他度过余生。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湖北党史——领袖与人民——毛泽东与老百姓的故事
1950年,铁匠朱其升看到家家户户都挂上了毛主席头像,他越看这个人越眼熟,于是偷
如梦菲记
2025-08-02 15:16:52
0
阅读: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