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在翻越大雪山时,一个衣着单薄的红军同志被冻死,指挥员让人把负责发放军需的同志喊来,想问问他为什么不给这个同志发厚一点的衣服。其他人含泪告诉指挥员,这个冻死的同志就是军需处长。 在那个风雪交加的夹金山上,当指挥员怒气冲冲地要找军需处长问责时,谁能想到答案会如此震撼人心?这个真实发生在1935年长征路上的故事,至今读来仍让人泪目。究竟是什么让一个掌握着物资分配权的人,宁可自己冻死也不多拿一件棉衣? 胡军(1889-1935),红四军某师军需处长,这个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叫做共产党员的本色。他在国民党统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为了过上好日子、分田地参加红军,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下成为一名优秀的红军战士。 从一个普通农民到红军干部,胡军的成长轨迹并不复杂。那个年代,无数像他这样的穷苦人看到了红军带来的希望,看到了翻身做主人的可能。他们怀着朴素的愿望加入革命队伍,在党的教育下逐渐明白了革命的真正意义。胡军正是在这样的历程中,从一个想要分田地的农民,成长为一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35年6月12日,红军克服千难万险,用了大约3天时间,翻越夹金山,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这座被当地人称为”神山”的大雪山,海拔4000多米,山上怪石耸立,白雪皑皑,冰碛遍地,寒风刺骨,人迹罕至,气候变幻无常。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发生了让所有人都震撼的一幕。一九三五年红军长征途中物资供应十分困难,时任军需处长的他把棉衣分给了别的战士,而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爬雪山时终因不敌严寒而壮烈牺牲。 这不是什么英雄主义的煽情故事,而是真实发生的历史。胡军作为军需处长,完全有条件给自己留一件厚实的棉衣,但他没有这么做。他身为军需处长,没有”近水楼台先得月”,没有利用先手之利为自己谋一件厚衣服,忠诚于党的事业,忠诚担当,率先垂范。 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每一件棉衣都可能意味着一条生命。胡军深知这一点,也正因为如此,他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他把那些珍贵的棉衣分给了体弱的战士、伤病员,把生的希望给了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 当指挥员在雪山上看到那个倚靠在树干旁、浑身落满雪花的身影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愤怒——为什么军需处长不给这个战士发放足够的御寒衣物?但当得知这个冻死的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本人时,所有的愤怒都化为了深深的震撼和敬意。 这个故事后来被作家李本深创作成散文《丰碑》,又名《军需处长》,围绕丰碑这个主题记叙了红军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胡军军需处长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共产党员。在生死面前,他们选择的不是自保,而是牺牲自己成就别人。这种精神在当时的红军队伍中并非个例,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撑,红军才能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正是因为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在新时代,这种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着每一个党员干部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 从胡军军需处长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真正的党员本色。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权力意味着什么?在生死关头,信仰又能支撑我们走多远?这些问题,在今天依然值得每个人深思。你觉得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还能找到这样的精神品质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红军在翻越大雪山时,一个衣着单薄的红军同志被冻死,指挥员让人把负责发放军需的同志
熹然说历史
2025-07-30 23:15:51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