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韩先楚打了胜仗后,因弄丢了200多银元,被撤职,红25军政委吴焕先却说:“这是带兵打仗的好材料,去抬担架就废了!”
1934年初春,蒋介石的第五次“围剿”像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得鄂豫皖根据地喘不过气来。物资匮乏,尤其缺钱,几乎让部队运转瘫痪。
就在这紧要关头,年轻的连长韩先楚带着十几人夜袭敌后,闯进湖北罗田县,硬是从敌54师的金库里掏出了七千多枚银元。如此战果,足以解部队燃眉之急,怎料他一回营,迎接他的不是嘉奖,而是一纸撤职令。
原来,撤退途中他臂部中弹,慌乱中袋子掉入河中,损失了二百多枚银元。营长李学先震怒,直接撤了他的职,命他去抬担架,还撂下狠话:“起码抬两年!”
缴获七千,却因丢了两百被贬职,这让全营炸了锅,战士们议论纷纷,士气也受了影响。
很快,这事传到了红25军政委吴焕先耳中。他立刻找李学先谈话,开门见山地说:“韩先楚是打仗的好苗子,你让他抬担架,就是埋了他!”
他进一步指出:“七千是功,丢两百是过,但不能因为一点过错抹杀全部功劳。处分太重了。”
李学先沉默片刻,问他怎么处理合适。吴焕先建议:“降为排长,戴罪立功。”
于是,韩先楚从连长降为排长,保住了打仗的位置。吴焕先还亲自找他谈话,拍拍他的肩膀说:“别有情绪,我相信你。打好仗,连长、营长还是你的。”
这番话,不只是安慰,更像预言。吴焕先究竟看出了他什么,值得如此力挺一个“犯了错”的人?
其实,对韩先楚来说,“功不抵过”的经历早已不陌生。他的军旅生涯,就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升降史”。
韩先楚出身贫寒,做过篾匠、短工。1927年十几岁时参加黄麻起义投身革命。1932年已是独立团排长,却在一次侦察中与部队失散,辗转半月才归队,但因无人作证,只能重新当普通士兵。
几个月后,他与刘震执行任务时遭民团包围,韩先楚毫不犹豫跳出墙头,边打边掩护,带着刘震冲杀突围,凭此勇气再次当上排长。
可不久后,他因放走几名“可疑”农民被认为失职,被罚去当炊事兵,随后又转去抬担架。韩先楚坚持,来打听消息的不一定是探子,也可能是寻亲的百姓。他没抱怨,做饭抬担架样样认真,一打起仗来更是冲在最前,又一次靠战功重回排长。
战友们打趣他是“三进宫的排长”,还猜测他下次又会因为什么被撤。
果不其然,1933年他调入红军主力,因侦察表现出色升为副连长,可1934年部队整编,他又莫名其妙变成普通士兵。
就是在这起起伏伏中,他迎来了命运的转折点——罗田金库之战。那年他再次被派去侦察,却带回七千银元,也因此被提为连长。然而刚升不久,又因战中失误被降为排长。
若不是吴焕先出手相救,韩先楚真可能“抬两年担架”再也翻不了身。
从此以后,他带着这份信任奋勇作战,转战南北,战功卓著,职务飞升。两年后,1936年,他已是红78师师长。
没有吴焕先,也许他就止步于一个“老担架兵”,再无将星之路。
可惜的是,吴焕先于1935年牺牲,未能见到自己一手力保的青年将才日后熠熠生辉。
晚年的韩先楚,书房里一直挂着吴焕先的照片。在他心中,这位政委不仅是革命道路上的引路人,更是那个在命运最关键的转折点,为他点亮前方的人。
回望这段历史,一个人成长到底靠什么?是意志,是打不垮的性格,也是一位伯乐的慧眼和托举。
韩先楚是块好钢,而吴焕先,正是那个懂火、识货的铁匠。
大头
韩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