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侄子李秋升 欺辱民女,女子的丈夫将他告到了彭玉麟那里,没想到彭玉麟丝毫不顾李鸿章面子,下令斩首,顺便还修书一封告知李鸿章:我替你杀了这个败坏门风的侄子,不用谢!
主要信源:(中华网——中国一牛人,人称“活阎王”,专杀“名人”,却没人敢杀他;岳阳市人民政府——2019年党风廉政教育之以史为鉴(二)这位湖南籍高官不要官、不要钱、不要命…)
他的传奇经历太过惊人,至今都无人敢将其拍成电影。一生之中,他九次荣获特等功,四次受到毛主席接见,在 400 万解放军里,仅他一人有此殊荣。
九次特等功,这可不是简单的奖章堆砌,而是九次从死神手中夺回生命,九次在绝境中力挽狂澜的壮举。一个原本普通的放羊娃,究竟凭借什么成为全军的“兵王”?他的故事,比任何电影剧本都要震撼。
1939 年,山西万荣县,一个 15 岁的少年蜷缩在冰冷的山洞里,怀里紧紧抱着三只野果,这是他弄丢地主家羊后,三天里仅有的食物。此前,地主少爷拿肥肉羞辱他,他宁肯嚼着咸菜梗也不屈服,结果换来一顿毒打。
就在他饿得奄奄一息时,洞外传来军靴踩雪的声音。少年握紧石块,准备拼死一搏,没想到,一个穿灰布军装的汉子递来半块窝头,问道:“娃,跟咱打鬼子去不?”
少年望着对方军帽上的红五星,泪水夺眶而出。一年前,日本人的枪炮摧毁了他的村庄,仇恨早已深深刻进他的骨子里。他毫不犹豫地跟着八路军宣传队走了。刚入伍时,指导员看他肩膀单薄,直摇头说:“这细胳膊细腿的,枪都扛不动。”
可这少年倔强得很,别人不看好他,他就跟自己较劲。他把绑腿沙袋加到八斤,大冬天光着膀子练刺杀,晚上在油灯下用木棍比划战术。第一次实弹打靶,他就打出了九环。这股拼劲加上天赋,让他成了“拼命三郎”。
他的传奇,是用鲜血和烈火铸就的。1941 年佛庙岭血战,17 岁的张英才让战友们见识了他的厉害。日军炮弹直扑旅指挥部,他像猎豹般扑倒旅长,爆炸气浪把他掀飞老远。醒来时,他只觉手黏糊糊的,肩膀被弹片削掉一块肉。
旅长撕下衣服为他包扎,夸赞道:“这小鬼是块好钢!”当晚,张英才拖着伤臂,凭借在宣传队学的几句日语摸进敌营,大喊:“机枪向左移!”
日军慌乱调整火力时,他几颗手榴弹甩过去,端掉了威胁巨大的重机枪阵地,成功扭转战局。
几年后,他又创造了奇迹。1945 年上党战役,大雨倾盆,21 岁的张英才已是九连连长。他带队冲进长治北关,身后的吊桥却被炸断,成了孤军。阎锡山的两个团将他们死死围住,炮火把房子几乎都轰成了废墟。
在这绝境中,张英才一脚踹开一户人家的灶台,喊道:“真工事在炕洞下!”战士们立刻钻进四通八达的地道,从断壁残垣间向外放冷枪。敌军刚占领一个院子,房梁上突然掉下几捆集束手榴弹——这是张英才带人用绑腿吊上去的“天雷”。
他们激战到第二天中午,全连只剩下半筐黑豆,机枪管烫得能点烟。对面用喇叭喊话:“投降赏大洋二十!”张英才把最后一颗子弹压进枪膛,回怼道:“老子这颗子弹值千金!”话音未落,他挺着刺刀就冲了出去。
当援军的红旗出现在城头时,九连阵地前已躺着三百多具敌军尸体。他们以二十二轮冲锋未退半步的代价,为连队赢得了“铁九连”的旗帜。
到了 1948 年淮海战场,24 岁的张英才已是营长,率五百人死守小张庄。对面是黄维兵团的美械师,坦克碾碎战壕时,战士侯永福抱着点燃的棉被,纵身跃上履带,把棉被塞进坦克的观察孔。
张英才嘶吼着指挥:“三班左翼烟幕弹,五班右翼炸履带!”战至最危急时刻,他亲率三十名勇士发起反冲锋,直扑敌十四军指挥所。敌军长熊绶春还在电话里咆哮着要增援,门外一个血人已撞了进来,冰冷的刺刀顶住了他的眉心。
这一仗,他们歼敌两千,俘敌上千。庆功会上,战士们抬来一个铁皮箱,里面是国民党军队为自己准备的“钢铁营”锦旗,如今成了对他们最大的讽刺。
这些战功,让他成为全军的传奇。1950 年秋,毛主席在中南海设宴,亲自把一瓶陈醋推到张英才面前,风趣地说:“都说关云长过五关,你可是九闯鬼门关哪!”
全军特等功获得者不过七十八人,张英才一人独占九席。宴会后,周总理轻抚他肩胛骨上那个凹陷的弹坑,动情地说:“人民记得你这身铁骨。”
2017 年,93 岁的张英才在重庆辞世。葬礼上没有哀乐,只有“钢铁营”的老兵们合唱着《太行山上》。
灵柩旁摆着三样遗物:一块干裂的窝头,那是他革命的起点;一束染过血的“铁九连”旗穗,是他戎马生涯的见证;还有一张 1950 年英模大会的合影,照片里年轻的兵王站在毛主席身旁,笑得像太行山的朝阳。
一位战士,九枚特等功,前无古人,恐怕也后难有来者。或许,这正是他的故事至今没被搬上银幕的原因,毕竟,当一个人的真实经历硬核到这种程度,任何戏剧性的加工,都显得多余和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