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湘西山林的小道上,几个神秘人戴着大斗笠,脸藏在阴影下,诡异的行为引起了两个年轻人的警觉,一路跟踪,真相令人毛骨悚然。
说到僵尸,历史中流传着无数的传说,而这些传说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吸血。至于吸血的动机,至今无人能够解释清楚,甚至连死去的人是如何能复生并动起来,依旧没有科学证据来证实。无论是西方的吸血鬼,古典的僵尸,还是现代版的丧尸,它们都没有经过科学的验证。尽管如此,这些灵异的题材却成为了许多故事的原型,并逐渐发展为惊悚影视作品,在八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中一度成为经典,至今为人所知。 在湘西一带,曾有一种神秘的活动——“赶尸”。虽然这种现象现在已经成为了传说,更多地出现在艺术舞台和玄幻小说中,但每次提到“赶尸”,依然会让人感到一阵毛骨悚然的恐惧。这种活动是否真的存在过?从历史的记载和各种传说来看,的确曾经有过“赶尸”现象。沈从文先生曾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到:“经过辰州,那地方出辰砂,且有人会赶尸。若眼福好,必有机会看到一群死尸在公路上行走,汽车近身时,还知道避让在路旁,完全同活人一样。” 在这些传说中,赶尸人通常被描绘为身穿道袍的法师。无论尸体数量多少,赶尸的任务都由他一人完成。法师不走在尸体后面,而是在尸体前带路,不打灯笼,手里摇着一个摄魂铃,同时敲锣,提醒过路的人避开。若尸体多于一具,赶尸人会用草绳把尸体连接起来,每隔六七尺捆一个。在夜晚行走时,尸体会戴上高筒毡帽,额头上压着几张画符的黄纸,纸条垂在脸前。然而,从常识上来说,不借助外力,尸体能否自行行走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1950年深秋,湘西山区弥漫着阴霾。两名年轻战士走在蜿蜒的小道上,天色阴沉,雾气弥漫,四周景物模糊不清。突然,前方出现了几个奇怪的人影。走在最前的是一位穿长袍的人,手里拿着系红绳的铜锣,后面跟着三个戴大斗笠的人,他们的步伐僵硬,仿佛提线木偶,身边弥漫着一股异味。 当地人称这些人为“走脚”,这种队伍并不罕见。传说他们已有上百年历史,专门将远方去世的人遗体带回家乡。但他们有规矩,病死或自杀的遗体他们不接受。一位年长的老人回忆,年轻时他曾见过许多这样的队伍,穿着特制的长袍,戴着遮住大半张脸的斗笠,常在傍晚出发,天亮前便会停歇。 尽管两名战士不是本地人,但他们敏锐地察觉到这支队伍的异常。队伍的步伐一致,像是被某种力量牵引,走过的路也显得精心安排,总是避开人多的地方。每到一个地方,走在前的人会先进去打探,之后其他人才跟着进入。 随后,战士们拦住了走在前的赶尸匠,发现他竟是陌生面孔。经过审讯,真相终于大白:原来这支队伍的部分成员是活人,他们将死者的遗体分解,装扮成“走尸”,由不同的人分别背着。
这种特殊的运输方式是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产生的。为了让人们的亲人能够“落叶归根”,赶尸匠们想出了将遗体防腐后分解运送的办法。尽管这种做法并不光彩,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它成为了一种无奈的选择。 在湘西凤凰一带,当地许多人仍然坚信“赶尸”这一现象的存在。他们称这种行业为“吆死人”,并将其视为一门技艺,充满了许多繁琐的规矩。比较典型的两点是:第一,传男不传女;第二,传内不传外。 在湘西,赶尸的技艺通常只传给男性,不传给女性。这是因为男性被认为体力较强,胆子也大,阳气重,能够压制尸体的阴气。至于“传内不传外”,这一点则是因为赶尸通常是一个家族的独门手艺,家族中的成员们会保守这个秘密,以免外人知晓,从而多赚一些钱。虽然技术传给家中的男丁,但有时他们也会收徒,然而收徒的标准严格。 这些徒弟通常要求年满16岁、不到30岁的男子,个子高,力气大,胆子大,且长得相对丑陋。这个要求并不难理解,因为只有年轻且力气充沛的人,才能搬动尸体。胆子大的人才能敢于与尸体打交道,而在古人眼中,丑陋的人面容凶猛,能对尸魂产生一定的震慑作用。赶尸匠的生活与普通农民并无太大区别,日常生活如同“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只有接到赶尸任务时,他们才会特意打扮一番,准备前去执行任务。 有一位自称“湘西最后一位赶尸匠”的田铁武,他声称赶尸的方法是利用竹竿将尸体支撑起来,让尸体看起来像是有了行动的力量。然而,每当被问及如何将这些重尸运回时,田铁武总是故弄玄虚,没能揭示其中的秘密。 在外界眼中,赶尸可能是一项极其可怕的活动,因为它与尸体打交道。但对于田铁武而言,这只是一项工作,甚至是讲究技巧的工作。尸体在死后会进入尸僵阶段,这时尸体仍然较为柔软,能够进行小幅度的活动。赶尸匠通常会涂抹防腐药物,以便尸体变得更加柔软,便于搬运。 至于为什么尸体会像跳跃一样动,实际上是因为赶尸人会用竹竿固定尸体的四肢。因为赶尸通常是在夜晚进行,人们远远看到这些尸体像是自己在跳跃,往往会误以为尸体复生。其实这一切背后都有人在操控,只是人们更愿意将这些事件妖魔化,从而引起更多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