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黄世仁”陈强悄悄地敲开了“喜儿”田华家的门,面带难色地哀求道:

历史故事收集者 2025-07-30 10:01:54

1973年 ,“黄世仁”陈强悄悄地敲开了“喜儿”田华家的门 ,面带难色地哀求道:“田华啊 ,我求你件事 。你能不能把我儿子陈佩斯给收了?给他口饭吃!”

田华的艺术人生中,始终贯穿着两个关键词:“生活”和“人民”。她深知,艺术的创作源泉来自生活,正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为银幕上的鲜活角色提供了灵感。田华曾说:“没有生活,就没有银幕上的一切鲜活角色。” 田华于1928年出生在河北唐县。她自幼便失去了母亲,与父亲相依为命,过着贫苦的生活。她回忆起童年的岁月,常常提到那段充满艰难与贫困的日子。那个时候,家里的食物仅是些简单的糊糊、野菜和柳絮儿,身上穿的衣服是哥哥穿旧的衣服改的,补丁堆着补丁。田华从未穿过一件像样的衣裳,生活的贫困几乎让她感受不到温暖。 在12岁那年,田华加入了抗日队伍。年纪尚小的她便开始排练节目、练功、行军和救助伤员。田华对那个年代的记忆充满了辛酸与痛楚。她眼含泪水,回忆起战士们离开时的模样,活蹦乱跳,还和她们挥手告别。而等到战斗结束,回来的战士中有许多人已经不再是曾经的自己,甚至永远也没能回来。田华将自己对于那个时代的理解与感受,融入了自己所饰演的角色中。尤其是在电影《白毛女》中,她所饰演的角色已经成为经典。 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演员,成长为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在众多的荣誉面前,她并未感到自满,反而始终保持清醒。田华坦言:“我不过是万紫千红中的一朵牡丹,独花不是春。是剧本托起了我,是导演和其他演员托起了我,是生活托起了我,更是人民托起了我。没有这些,也就没有我。”

1973年的一个傍晚,北京城内一处院落里响起了轻轻的敲门声。开门的是著名演员田华,来访者却是让她意想不到的老前辈陈强。此时的陈强已经不复往日在银幕上饰演"黄世仁"时的趾高气扬,他面带难色地哀求道:“田华啊 ,我求你件事 。你能不能把我儿子陈佩斯给收了?给他口饭吃!”这个请求让田华颇为震惊,因为在她的印象中,陈强一向是个不轻易开口求人的人。 此时的陈强,与他在五十年代时的风光已是天壤之别。上世纪五十年代,陈强凭借在多部影片中出色的反派角色塑造,成为当时最炙手可热的演员之一。他在银幕上演活了"黄世仁"、"南霸天"等一系列让观众印象深刻的角色,不仅赢得了业界认可,更获得了丰厚的收入。那时的陈强每月工资能拿到250元,在当时绝对称得上是高收入。这笔收入让陈强得以为家人创造优越的生活条件,他特别注重几个孩子的营养,常常购买各种价格不菲的零食点心。 陈佩斯的童年正是在这样优渥的环境中度过的。父亲陈强不仅在物质上给予充分保障,更是言传身教,将自己对表演艺术的理解和经验倾囊相授。然而好景不长,当陈佩斯15岁时,家里的境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后,年轻的陈佩斯被下放到了内蒙古建设兵团。在他先后报考了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和总政话剧团,但每次都因家庭问题未能如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强才不得不放下自尊,登门求助于田华。

田华为何能够演绎出如此真实的角色?她自己曾经这样回答:“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人民群众生活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要始终保持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作为军队文艺工作者,田华深入连队慰问演出,不仅如此,她还亲赴老山前线,带领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演员们连续演出了二十多场。有些演出地点因条件艰苦,无法上去时,田华便在“猫耳洞”里,用电话为战士们唱歌。她常说:“我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为部队服务。” 随着年岁渐长,许多领导和同行劝田华转行当导演,以延续她的艺术生命。对此,田华曾深思熟虑:“我说考虑考虑。后来我和老伴儿研究了下,他说,你是个好演员,不一定是个好导演。我想也是,导演是个三军司令,要统领全局,我好像驾驭不了,但当演员我行,我驾轻就熟,手到擒来。”虽然她曾经演过许多绝对女主角,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限制,她只能接一些配角,甚至有时只是客串一两天。然而,只要能表演,她就感到非常满足。 1983年,田华挑起了演员剧团团长的重担。她亲力亲为,带领着团队培养了大量的新生力量。1990年,她正式离休。离休后的田华,本可以安享晚年,但她却依旧活跃在艺术的舞台上。在她手写的工作日记中,近期的工作安排、心得体会满满当当;每逢党、国家和军队的重要节日、重大纪念活动,或是行业活动、赈灾义演,她总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有些人好奇,已经年纪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这么拼命?田华的回答很简单:“人可以老去,而艺术常青。我没离开时代、没离开生活、没离开人民,所以自己这颗螺丝钉还没有完全老化。我要坚持演下去,尽最大努力发出光和热。” 晚年的田华并不轻松,家庭中接连有癌症患者,她本应安享晚年,却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然而,即使面临这样的生活压力,她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始终没有接受过任何广告代言,因为她不希望观众看到“党的女儿”也向钱看。

0 阅读:56
历史故事收集者

历史故事收集者

历史故事收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