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是较早提出开发海南的人,他认为,蒋介石不可能反攻大陆,第三次世界大战可以防止,海南岛必须而且能够很好地开发。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国际形势紧张,很多人担心蒋介石会不会卷土重来,甚至第三次世界大战会不会爆发。这时,一个老革命家站出来,说这些事都不大可能发生,还特别强调海南岛这块地得赶紧开发利用起来。他的这些看法,到底是怎么来的,又会带来啥影响呢? 朱德这人出生在1886年年底,四川仪陇县一个穷佃农家,家里孩子多,只有八个活下来。他小时候日子苦,但九岁被有钱的叔叔收养,能上私塾念书,学些基本东西。长大后,1908年他考上昆明云南陆军讲武堂,那地方是培养军官的,毕业后他当教官,还加入同盟会,支持孙中山的革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他带兵参加昆明起义,推翻清政府。后来跟蔡锷打袁世凯,从1915到1916年在四川战场上指挥部队,当上旅长。蔡锷死后,他第一任妻子也走了,他一度沾上鸦片瘾,到1922年才戒掉。那时候他已经是滇军里的军阀,但被赶出四川后,决定去欧洲学点新东西。1922年到德国柏林,读军事书,认识周恩来,1925年去苏联学马克思主义和军事。1926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脱离国民党。1927年南昌起义,他带队行动,1928年在井冈山跟毛泽东会合,建第四红军,他管军事,毛泽东管党务。长征时他领红军过山河,1935年遵义会议支持毛泽东领导。抗日战争中,他当红军总司令,1940年跟彭德怀搞百团大战。内战时期指挥人民解放军打渡江战役。1949年建国,他当总司令,1955年授元帅衔,还管纪律检查,当副主席和人大委员长,直到1976年去世,活了90岁。他对建党和建军贡献大,是元老级人物。 朱德一生经历丰富,从农民到军人,再到革命领袖,他总爱调研实际问题。建国后,他跑遍大陆大部分省份,就没去过西藏和宁夏,特别关注经济建设。1957年初,他第一次去海南岛视察,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他是最早去的中央领导人。他觉得海南资源多,地上地下都丰富,很多东西能出口,有大潜力。他电报中央,说只要资金够,就得组织力量快点开发。这建议被重视,海南开发进了国家计划。他还强调沿海开放,五岭以南地区要对外门户打开,工业就能起来,人民日子就好过。海南正好在最南端,是宝地。他不光说说,还提具体措施,像发展热带作物为主,建梯田避免水土流失,国家支援粮食人力技术,动员大家广种橡胶椰子啥的。这些想法推动海南成了全国最大热带作物基地。他调研作风实,不爱报喜不报忧,总说讲老实话。像在海南看到封山育林导致竹木浪费,他就提醒要合理利用资源,别白瞎了。他的观点接地气,结合实际,对后来改革开放的沿海策略有启发。 五十年代,朱德分析国际国内形势,觉得蒋介石反攻大陆没戏。蒋集团退到台湾后,内部不稳,军队士气低,美国给援助也只是保台湾当基地,不是真帮打大仗。海峡宽,补给难,天气地形都不利,反攻得看兵力财力民心国际环境,这些蒋都不占优。朱德说打仗不是小孩过家家,得考虑全面因素。关于第三次世界大战,他认为也能避免,冷战时美苏对峙,但核威慑高,成本大,全球条件不许直接开打,通过外交就能防住。基于这些,他觉得海南岛不用总担心战事,得抓紧开发。它是祖国南大门,战略位置好,气候地理适合热带经济,资源丰富,能创汇加强国防。从长远看,海南要粮食自给,但初期国家得帮一把,调人力物力技术,优先种出口作物。朱德的看法有远见,结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强调开发不是空谈,要从资源调查起步,建基础设施。他的建议不光海南受益,还影响全国沿海发展思路,体现了老革命家对国家前途的务实思考。 朱德对海南的关注没停过,1963年77岁高龄又去了一次,走东线,看了榆林海军基地、万宁琼海等地。他在广东听汇报,说海南要主攻热带作物,全国就这地方最合适,开荒别烧山,得造梯田保水土。回北京,他写报告给领导,重复强调海南是宝地,抓紧开发,从战略上粮食自足,现阶段国家支援,鼓励生产队和个人多种经济作物。这些推动海南建起大基地,橡胶咖啡啥的产量上去了。朱德调研次数多,一生一百七八十次,爱深入群众,问菜价肉价,了解真情况。他总说群众生活自己掌握,看到大家就安心。他的作风影响深,建国后林业建设也提倡他观点,像护林防火,合理用资源。在海南,他发现问题就指出来,比如竹木别浪费,得平衡保护和开发。他的贡献不只军事,还在经济上,给后人留了宝贵经验。 海南开发历史跟朱德建议紧密相关。新中国成立后,海南刚解放,资源潜力大,但劳动力缺。朱德1957年视察后,中央把开发列进计划,初步勘察2200万亩地适合热带植物,建农场矿场。六十年代,热带作物基地成型,出口贸易起来。改革开放后,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中央批复加速建设,给更多自主权,这延续了朱德开放思路。
朱德是较早提出开发海南的人,他认为,蒋介石不可能反攻大陆,第三次世界大战可以防止
运赛过去
2025-07-29 12:18:09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