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中科院每月给他发350元人民币,后来增聘为院士后,每月

长河观澜 2025-07-27 09:56:13

1955年,钱学森回国后,中科院每月给他发350元人民币,后来增聘为院士后,每月增加津贴100元,就是这450元工资,钱学森还总是认为太多了。

1955年,钱学森历经磨难回到祖国,中科院为他开出每月350元的工资,后来增聘为院士后加了100元津贴,达到450元。这笔钱在当时算高薪,可他却总觉得太多。放弃美国优渥生活,他选择简朴奉献,捐奖金、让稿费,只为国家科技崛起。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家住石库门房子里,巷弄间充满市井气息。他早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毕业后在杭州笕桥飞机场实习,接触真实飞机,坚定航空志向。1935年,他赴美留学,先在麻省理工学院获航空工程硕士,后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师从空气动力学大师冯·卡门,专攻火箭技术。1939年,他取得航空与数学博士学位,留校任教,参与美国战时科研,成果显著。1950年代初,他因政治原因受美国政府审查,历经五年软禁。1955年,他冲破阻碍回到中国,加入中国科学院,投身航天事业,成为力学研究所所长,为“两弹一星”奠基。

1955年,钱学森回到北京,中科院为他开出每月350元的工资。那年头,普通工人一个月才挣三四十块钱,350块在当时绝对是高收入。相比之下,他在美国的日子可不是一般滋润。作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他月薪2000美元,折合人民币得有好几万块,再加上物理研究院的兼职和政府补贴,年收入高达4万美元,够买好几栋房子了。可他回国后,对这350块从没半句怨言。他觉得,国家刚起步,百废待兴,这钱够一家人过日子了,剩下的精力得扑在科研上。 他住的宿舍是中科院分配的,简简单单,家具老旧,连个像样的装饰都没有。吃饭更是简单,米饭配点青菜,偶尔有点豆腐就算改善生活了。工资发下来,他大部分存银行,只留点零头应付日常开销。研究所的同事回忆,他穿的衣服总是那几件中山装,洗得发白也不换新的。每天早上,他准时到办公室,埋头看资料、算公式,常常忙到深夜。1956年,他牵头筹建力学研究所,带着团队搞风洞实验,设备简陋,电力经常断,他却从不抱怨,耐心指导大家改进方案。 1957年,钱学森因为在力学和火箭技术上的贡献,被增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工资多了100块津贴,变成450块一个月。这在当时可是顶尖收入,可他接过聘书后,还是觉得钱给多了。他常说,自己为国家做的还远远不够,拿这么多工资有点过意不去。研究所的年轻人总能感觉到他的真诚,他从不摆大科学家的架子,总是手把手教大家怎么调试设备、分析数据。

同年,他的专著拿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奖金足足一万块。这笔钱在当时能买好几套四合院,够一家人过上好日子。可他拿到奖金后,直接去银行买了国家公债。1960年代,公债到期,返还1.15万块,他又一股脑捐给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用来买教学设备。他说,培养年轻人比自己留着钱更有意义。学校领导接过捐款,一个劲儿感谢,他却只是摆摆手,回去继续搞研究。 钱学森的稿费也没留给自己。每次出版社寄来稿费,他都分给合作的研究员,尤其是那些家境一般的年轻人。有一次,出版社给了几百块稿费,他直接塞给一个刚当爸爸的同事,说是给孩子买点东西用。他自己呢,工资高,家里开销少,平时连件新衣服都舍不得买。研究所的设备老旧,他常把自己的钱拿出来补贴实验器材。1956年,他开办“工程控制论”课程,亲自给学生上课,讲得深入浅出,课后还留下讨论问题。1957年,他去苏联考察,带回不少先进经验,融入国内的导弹研究,帮团队少走了不少弯路。 他的生活方式让人佩服。家里没啥值钱的东西,桌椅都是最普通的,吃饭从不讲究排场。他把时间和精力全花在科研上,每天早出晚归,办公室的灯常亮到凌晨。风洞实验时,他亲自上手,检查设备,记录数据,哪怕机器出故障,他也蹲下来研究,弄得满手机油。团队在他的带领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中国航天打下基础。他的选择不是为了名利,而是实实在在想为国家做点事。 1960年代,钱学森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建设,亲自为学生上课,传授导弹轨迹知识。1964年,中国第一枚弹道导弹发射成功,他站在指挥室,盯着屏幕上的数据。1970年,“东方红一号”卫星升空,他在发射场仰望星空。晚年,他淡出科研一线,仍为国家科技建言,写推荐信支持年轻人。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遗体覆盖国旗,静静躺在病床上。

0 阅读:32
长河观澜

长河观澜

关注我!带你领略中华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