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徐州下邳的土山之上,关羽与张辽达成了三项协议后,决定归降曹操。曹操虽然心知肚明,关羽所说的“降汉不降曹”不过是为了给自己找个台阶下,但仍然深知这话背后的含义。曹操自信地回应道:“我乃汉相,汉即为我,此话倒也不难接受。”
仔细的读者肯定已经察觉到,关羽所说的第一项条件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因为如果关羽和刘备从未背离汉帝,又怎能说出“降汉”这一说法呢?
聪明的人虽然看穿了其中的漏洞,但他们并未直言,曹操此时早已将关羽视作囊中之物,对这番言辞并不在意。他身边的谋士和将领,都只认曹操,不再计较其他细节。
在曹操最终收下关羽的时候,除了张辽外,还有三位谋士与三位大将都在为这场降将之事出谋划策。在与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对峙中,这六人的高低早已见分晓:郭嘉并非如传闻中那样洞察先机,许褚的勇猛也不如马超般神勇。
话说当初,曹操夜袭小沛,顺势攻占徐州,令糜竺、简雍等人弃城而逃。此时陈登则大开城门迎接,安定了民心后,曹操召开了前线指挥会议,商议如何攻占关羽所镇守的下邳。
作为曹操首席谋士的荀彧,第一时间提出了战略上的分析:
“云长坚守下邳,保护刘备的妻儿。若不迅速夺取此城,恐怕会被袁绍趁机占领。”
如果关羽转投袁绍之下,那么曹操面临的将不仅是关羽斩颜良、诛文丑的局面,而极有可能是曹操丢了许褚、徐晃,甚至有可能被追得丢盔弃甲。
早在虎牢关三英战吕布时,曹操便对关羽产生了深刻印象。后来,刘备带着关羽、张飞投奔曹操,曹操与他们的交情也逐渐加深。关羽与张飞曾在青梅煮酒论英雄时,与曹操有过短暂的互动。
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寻求各种人才,不论其人品如何,只要有本事,就给以高官厚禄。对于关羽这种武艺高强的猛将,曹操自然心生渴望:“我素来看重云长的武艺,希望能将其招揽为己用。不如派人劝他投降吧。”
然而,郭嘉对此表示不同看法,他冷静地提醒道:“云长重义气,绝不会轻易降曹。如果强行说服,反而可能给我方带来隐患。”
接下来,程昱作为一名颇具谋略的策士,提出了解决办法:“云长乃万军之敌,单凭智谋难以轻易取下。可派刘备阵营中的投降士兵,入下邳伪装成逃回的叛军,借此制造混乱,引诱云长出城与我军交战。”
曹操的谋士们口头上巧妙布局,实则依赖武将们的执行。张辽被赋予了说服关羽降曹的任务,但要达成此目标,必须先将关羽困于绝境。由于张辽要充当说客,不能直接与关羽交战,因此围困关羽的重任就交给了夏侯惇、许褚和徐晃三位大将。
从诱敌深入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曹操及其谋士们都信任夏侯惇能够在与关羽的对决中全身而退。于是,夏侯惇带领五千兵马前往挑衅,欲激怒关羽。然而,关羽因夏侯惇的辱骂而愤怒至极——自吕布挂于白门楼之后,谁敢如此挑衅关羽?
夏侯惇与关羽对战,约斗十余回合,夏侯惇感到自己无法继续拖延,便装作撤退,关羽紧追其后。直到行至二十里,关羽担心下邳城池可能陷落,才果断带兵回城。
夏侯惇本无墨镜,面对关羽的怒火,为了避免引起过多注意,他特意送了自己一副,以免吓到周围士兵。实际上,关羽在此时并未骑上赤兔马,因此对抗夏侯惇时,尽管拼尽全力,依旧未能打败这位独眼将军。
接下来,徐晃与许褚两员大将联手试图拦住关羽的退路。“突然,炮声响起,徐晃与许褚分别带兵在两侧截住关羽去路。关羽试图突围,双方伏兵架起了硬弩,箭如雨下,关羽无奈只能折返。”
两位大将以逸待劳,本以为关羽会被他们轻松拦住。然而,关羽凭借着不屈的力量和青龙偃月刀,将两人斩退。最终,夏侯惇再次带兵赶来,重新展开激烈的追击。
战斗持续至傍晚,关羽无路可退,只得带兵登上土山暂时歇息。曹操的军队迅速将土山围困。
如果不是夏侯惇的死缠烂打,关羽或许能成功突围回到下邳城。这一战若真如荀彧所担忧,关羽若逃至袁绍处,曹操的困境将不堪设想。
荀彧提出了战略分析,程昱给出了具体方案,而郭嘉则起到了催化作用。这三位谋士在曹操阵营中的位置与作用不言而喻。
至于参与围追堵截的三位大将,他们的武力差距则非常明显:夏侯惇独自一人与关羽交锋,未尝败绩,而许褚与徐晃联手却未能制止关羽,反而被击退。关羽若是成功逃脱,曹操必定会感到威胁。
从这场战斗中,徐晃与许褚该感谢夏侯惇的坚持,而关羽则一定会感激夏侯惇的死死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