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三顾茅庐,诚心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在这位足智多谋的军师鼎力协助下,白手起家的刘备终于实现了三分天下的宏图霸业。后来,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将年幼的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和李严,命他们辅佐这位资质平庸的后主。诸葛亮始终怀揣匡扶汉室的宏愿,坚定不移地执掌蜀汉大权。可惜的是,诸葛亮于公元234年去世,终年54岁,未能完成自己的壮志,遗憾含恨离世。至于他的具体死因,历来众说纷纭,仍无定论。
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城卧病在床,特地召见诸葛亮,将国家大计和后事嘱托给他。刘禅即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并成立了丞相府,处理朝政日常事务,同时兼任益州牧。那个时候,军政财务大小事无一不是由诸葛亮亲自决断,他成了蜀汉实质上的最高掌权者。
刘备驾鹤西去后,诸葛亮便把北伐作为恢复汉室、实现统一的首要任务。他深知若长久呆在蜀地,如同井底之蛙,目光短浅。因此,他先后六次出兵祁山,虽屡屡无功而返,但始终不改其志。期间也发生了火烧司马懿营寨、马谡失守街亭等重大事件,仿佛苍天在刻意考验这位被誉为“千古一相”的英雄。
到了公元234年,诸葛亮第六次亲率大军北伐,却在五丈原战场壮烈去世,令世人无比惋惜。关于他的死因,至今仍无定论,但普遍有三种说法流传:一是被敌军吓死,二是命中注定的宿命,三是病逝。
《三国演义》中多次描写诸葛亮吐血的场景,这很可能是因患上消化性溃疡所致。消化性溃疡发作时,常伴随呕血症状。虽然这只是后人推测,但结合诸葛亮饮食作息的混乱情况,这一说法可信度颇高。据史料描述,诸葛亮平日作息无规律,年轻时性情洒脱,或驾小舟游湖,或访僧问道,或寻访好友于乡村,或乐于琴棋书画,饮食无定量,睡眠无定时,缺少规律锻炼。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正是对他那种悠然自得、闲适生活的生动写照。
无论如何,关于诸葛亮具体死因的史料极其匮乏,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他一生践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诸葛亮离世时年仅54岁,古代医疗条件有限,且当时人们普遍认为“人到七十古来稀”,但这依然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年纪。
诸葛亮在各阶层中享有极高声望,历代统治者、文臣武将无不钦佩他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以及他高尚的人格品德。
历代诗人如杜甫、李商隐、陆游等,都有大量颂扬诸葛亮的诗篇。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李商隐的“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都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参考资料:《三国志》《诸葛忠武侯文集·故事卷一·朝真观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