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47年,20岁的徐雯波,嫁给了闺蜜的爸爸,48岁的张大千。 (参考资料:2010-12-05 齐鲁晚报——徐雯波:“大风堂”里俏佳人) 在中国画坛,张大千是个绕不开的名字,这位大师对美的追求,不只在画纸上,也体现在生活里,他曾半开玩笑地自白:“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妇人”,可见,美人于他,如同灵感本身。 可谁能想到,张大千后半生最重要的女人,竟是女儿的同学。 1943年的一个下午,张大千在画室里闲得发慌,女儿心瑞敲开了门,身后跟着一位叫徐雯波的年轻姑娘,这是心瑞的同学,因为极度崇拜张大千,硬是求着心瑞带她来拜访。 张大千一见这位访客,非但没不高兴,反而一下来了精神,眼前的徐雯波正值十八岁的花样年华,面容清丽,张大千只看了一眼,心里那点久未动弹的念头就活泛起来。 徐雯波是来学画的,更是来追星的。面对这位偶像,她既紧张又兴奋,张大千也一反常态,不仅亲自带她参观画室,还耐心讲解,他那一副飘逸的美髯,配上满屋的丹青墨宝,让徐雯波的心也跟着小鹿乱撞。 从此,徐雯波成了张家的常客,她名为学画,实则每天看大师挥毫泼墨,看得心潮澎湃,终于忍不住提出想拜师,谁知张大千却婉言拒绝了。 徐雯波心里不免失落,以为自己天分不够,可她不知道,张大千心里盘算的根本不是收徒,而是娶妻,他想把她留在身边,而不是让她变成自己的学生。 真正把两人关系推向快车道的,是一场不大不小的危机,当时日军空袭频繁,全城都在找防空洞。张大千正为此发愁,徐雯波却像个救星一样出现了。 徐雯波刚好寄住在姑母家,家里就有防空洞,看到自己崇拜的大师手足无措,她便主动邀请他前去避难,张大千当然明白这姑娘的心意,也就顺水推舟地去了。 在男女关系里,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最高的恭维,大概就是求婚了,当张大千正式向徐雯波求婚时,她几乎是欣喜若狂。 不过,这门亲事却卡在了徐雯波的姑母那里,一个快五十,一个才十八,整整三十岁的年龄差,在任何长辈看来都太过悬殊,姑母当场就拒了。 张大千也清楚,光有才情不够,还得会做人,他干脆把画案搬到了徐家,画画时,让姑母在一旁看他笔下的万千气象;不画画时,就陪着姑母聊天,用他的博学和周到一点点软化对方的立场。 人毕竟不是草木,再加上徐雯波自己铁了心要嫁,甚至不惜对姑母撒谎说自己“已经有了身孕”,这门亲事才终于被点了头,1947年,48岁的张大千迎娶了18岁的徐雯波。 婚后,徐雯波用行动证明了这桩婚姻的价值,她成了张大千的“总管家”,陪着他从内地到台湾,从香港到印度,再到巴西的“八德园”、美国的“环荜庵”,最后定居台北的“摩耶精舍”。 徐雯波把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让张大千可以完全沉浸在艺术世界里,再无后顾之忧,可以说,没有她创造的安稳环境,张大干后期的艺术辉煌很难想象。 而徐雯波最令人震撼的,或许不是这份日复一日的付出,而是一次关键时刻的抉择。 1949年12月,他们准备撤离成都,时局动荡,张大千动用所有关系,也只弄到三张机票,当时,徐雯波已为张大千生下一子一女,作为一个母亲,带上自己的孩子是天经地义。 然而,在那个关乎生死的路口,徐雯波做了一个外人无法理解的决定:她狠心撇下自己的一双儿女,把一个宝贵的位置,让给了张大千二夫人黄凝素年仅三岁的女儿心沛。 这种选择,早已超越了普通女人的私心和母性,它更像一个合伙人为了保全核心资产而做出的冷酷决策——张大千的艺术生命,就是那个核心资产。 回顾这段相差三十岁的婚姻,用“老少配”的标签去评判未免太过简单,徐雯波是妻子,更是张大千艺术生涯里最得力的经理人、最坚定的精神支柱,甚至是他传奇人生不可或缺的基石。
家人们,姗姗来了,聊聊132万赔偿事情,关键证据犹如幽灵般失踪他做梦也没想到,
【6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