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73年12月21日,毛泽东召开中央军委会议朱德应邀参加,朱德刚一走进会议室的时候,毛泽东非常激动,动了动腿脚,就要起身,朱德也在第一时间看到毛泽东了,立马颤颤巍巍地走到了毛泽东面前。 (参考资料:2016-08-04 新湖南——朱德与毛泽东最后一次见面:他们都做了些什么) 提起中国革命史,总绕不开一个名字组合——“朱毛”,它不仅是两位领袖的姓氏连缀,更是一个时代、一支军队的图腾,深深烙印在几代人的心中,甚至跨越国界,让朋友和敌人都无法忽视。 那么,“朱毛”这两个字,究竟承载了怎样的力量? 首先在敌人眼中,“朱毛”是挥之不去的梦魇,从1928年起,国民党的宣传机器就不遗余力地用“赤匪匪首朱毛”之类的词语抹黑他们。 可这种妖魔化的做法,反倒帮了大忙,让更多老百姓记住了红军有两位姓“朱”和姓“毛”的领导者,民间甚至传言他们能呼风唤雨,让国民党军闻风丧胆。 蒋介石对“朱毛”的恨意与惧意,从不断加码的悬赏金就能看出来:从五千元一路飙升到二十五万元,他还叫嚣着要“杀猪拔毛”,国民党越是恨,越是怕,恰恰证明了“朱毛”这个组合强大的凝聚力。 与此同时,在国际舞台上,“朱毛”也获得了高度认可,他们在井冈山开创的根据地,其经验和成就通过上海的中共中央传到莫斯科,引起了共产国际的注意。 1929年,共产国际执委会不仅专门开会讨论“援助朱毛问题”,苏联《真理报》更是发表社论,盛赞“朱德和毛泽东的红色游击队运动”是“史诗般的英雄行动”。 该报甚至直言,除了“朱德和毛泽东”,苏联读者对其他中国将领几乎一无所知,可见,“朱毛”的名号早已超越国界,成为中国革命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最响亮的名片。 然而,无论外界如何评说,真正让这段传奇坚不可摧的,还是他们长达48年的深厚情谊,这份情谊始于1928年的井冈山会师,也在革命最艰难的时刻经受住了考验。 1929年,毛泽东在红四军七大后落选前委书记,带病前往闽西休养,他离开后,部队屡遭挫败,这让朱德深切体会到毛泽东的不可或缺。 待毛泽东归队时,朱德感慨万分地说:“人家都说朱毛红军,朱离不开毛,朱离开了毛过不了冬”,这番话,朴实却又分量千钧,道出了彼此的依赖,也成了维系“朱毛”关系的牢固纽带。 这份信任在长征途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张国焘分裂红军的阴谋,朱德在卓木碉会议上展现了惊人的坚定。 当张国焘逼他表态时,朱德毫不犹豫地回答:“人家都叫‘朱毛,朱毛’,我朱德怎么能反毛泽东?你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是你绝对割不断我和毛泽东同志的关系!”这番掷地有声的话,彻底击碎了张国焘的幻想。 即使到了晚年,这份情谊也丝毫未减,1973年,朱德出席中央军委会议,毛泽东在他的住所接见与会人员。 当时朱德刚在特殊年代中受过不公正对待,而毛泽东一见到这位许久未见的老战友,竟要起身迎接,朱德见状,赶紧快步上前,两双巨人的手又像在井冈山时那样紧紧握在了一起。 毛泽东拍着身边的沙发请朱德坐下,满怀深情地问:“红司令,你可好吗?” 接着,毛泽东高声对在场的人说:“有人说你是黑司令,我不高兴,我说是红司令!” 毛泽东又风趣地补充道:“没有朱哪有毛,朱毛,朱在先嘛。” 这既是对老战友的坚决维护,也是一份超越风浪的默契,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他们最后的见面。 1976年,两位巨人的生命几乎同时走向终点,朱德病情稍缓时,听闻毛泽东病危抢救,立刻嘱咐医生去支援。 同年7月6日,朱德先行离世,当华国锋向刚从昏迷中苏醒的毛泽东报告噩耗时,病床上的毛泽东用微弱的声音追问病情,听完后黯然神伤,嘱咐一定要妥善料理后事,即使在生命的尽头,他们依然彼此牵挂。 “朱毛”的传奇,是性格互补、高度互信的典范,他们的故事不仅贯穿了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更展现了一种理想的合作关系:在共同的信念下,彼此成就,缺一不可。
[太阳]1973年12月21日,毛泽东召开中央军委会议朱德应邀参加,朱德刚一走进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7-15 15:59:48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