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7月13日,英伟达的CEO黄仁勋在接受美媒采访时表示,美国政府根本不用担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7-15 14:59:51

[太阳]7月13日,英伟达的CEO黄仁勋在接受美媒采访时表示,美国政府根本不用担心中国会用英伟达的芯片来提高军队实力,因为中国本来就没打算要用。 (参考资料:2025-07-14 财联社——黄仁勋:不必担心中国军方会使用英伟达芯片,这有风险,且“中国已具备足够的计算能力”) 英伟达CEO黄仁勋最近的一席话,像一颗石子,在中美科技战的深潭里激起了不小的涟漪。 黄仁勋直言,美国政府不必担心中国军方会用英伟达的芯片,因为任何军队都不会依赖可能随时被“卡脖子”的外国技术,更何况,他补充说,中国早已“具备足够的计算能力”。 这番话直接戳中了美国两党多年来限制对华出口先进AI芯片政策的痛点,也重申了黄仁勋对这些政策的一贯批评,那么,这究竟是他为公司利益的“战略澄清”,还是无意中揭示了全球科技博弈的某些真相? 首先,这些限制对英伟达是实实在在的“切肤之痛”,华盛顿最新的芯片销售禁令从今年4月生效,预计将给这家巨头带来数十亿美元的损失,黄仁勋自己也承认,限制措施已让英伟达在中国市场损失惨重。 美国政策的出发点是遏制,结果却首先重创了自家的科技龙头,这难道不是一个明显的悖论吗? 这种反噬效应不止于此,它在全球产业链中引发了连锁反应,荷兰的光刻机巨头ASML,仅仅因为出口管制的不确定性,股价就曾单日大跌,而更深层的影响是,中国在被动中反而加速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重构。 黄仁勋之所以敢这么说,也并非空穴来风,他言论背后,是中国在技术自主道路上加速奔跑的底气,他的核心论点很简单:中美两国的军队都不会依赖对方的技术,因为“随时被断供”的风险就像一把悬顶之剑。 黄仁勋特别强调,中国拥有大量由本土工程师研发的超级计算机,根本不需要英伟-达的芯片来建设军队,这无疑是对美国一些议员所谓“出口芯片会加速中国军事现代化”指控的有力反驳。 因此,黄仁勋的言论更像是一种精妙的“战略澄清”,折射出商业领袖在中美角力下的务实与平衡。 黄仁勋的目的很明确:一边向华盛顿保证“技术不会流入敏感领域”,试图淡化美方的过度担忧;另一边则大声疾呼放松管制,为英伟达争取中国市场。 黄仁勋的关键论据是:“全球50%的AI开发者在中国,美国需要开放市场才能维持技术标准的主导权”,这不仅是为英伟达呐喊,更是为整个硅谷的未来发声。 这背后,也暴露了美国遏华政策难以自洽的“三重悖论”,首先,军事依赖并非单向,美国军工生产仍需中国的稀土,其次,在开源生态下,技术的扩散几乎不可逆转,单边封锁难以奏效。 最后,历史一再证明,外部封锁只会加速被封锁方的自主研发,与创新规律对抗,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未来,全球科技版图或将形成中美“双轨制”的局面,美国可能继续引领消费电子的尖端制程,而中国则可能在特种芯片和成熟工艺产能上占据主导权,这种趋势,也可能冲击现有的全球标准和贸易格局。 面对新格局,英伟达也在调整策略,寻求适应性发展,为了守住中国这块巨大的市场,它正积极研发合规的“降级版”芯片,并扩大上海的研发中心。 然而,两国间根深蒂固的互信赤字,以及中国在EUV光刻等基础领域的代差,都是短期内难以解决的挑战。 说到底,黄仁勋的言论撕开了美国技术遏制政策的“皇帝新衣”,所谓的安全焦虑,终究未能阻挡自主创新的步伐,反而让美国企业付出了高昂代价,市场和技术的内在规律,最终或许会碾碎纯粹的政治操弄。

0 阅读:0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