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9年,东吴把关羽的头颅送给曹操以邀功,曹操高兴地惊呼:“云长已死,吾将可安矣。”不料司马懿的一句话,让曹操如梦初醒。 公元219年,关羽镇守荆州,雄心勃勃地北伐襄樊,差点把曹操吓得要搬家。可惜,他太专注于前线,没料到背后捅刀子的竟是“盟友”孙权。东吴早就对荆州垂涎三尺,趁关羽不备,派吕蒙偷袭江陵,断了关羽后路。关羽腹背受敌,最后兵败麦城,被东吴抓住砍了头。这一下,蜀汉损失了一员猛将,刘备气得要找人拼命,而孙权却盘算着怎么把这烫手山芋甩出去。 孙权杀了关羽后,没急着庆祝,而是把关羽的头颅装进盒子,送给了曹操。这招表面上是邀功,实际上藏着更深的算计。毕竟,关羽可是三国里响当当的人物,他的死讯一传开,必然掀起轩然大波。孙权这么干,到底想干嘛?咱们慢慢揭开。 孙权这人,心眼多得很。他知道关羽是曹操的老对手,曹操一直拿他没办法。现在关羽死了,孙权送上头颅,既能拍曹操马屁,又能给自己找条退路。东吴刚抢了荆州,杀了关羽,蜀汉那边肯定不会善罢甘休。孙权怕刘备找他算账,就想着把水搅浑,让曹操也掺和进来。 他算盘打得精:如果曹操收下关羽的头颅,刘备一怒之下,很可能觉得曹操跟东吴是一伙的,合伙害了关羽。到时候,刘备挥兵报仇,目标就不只是东LOCWu,还可能转向魏国。这样,蜀汉和魏国打得头破血流,东吴就能躲在后面偷笑,等着捡便宜。孙权这招,不可谓不高明,但也够阴险。 曹操接到关羽的头颅时,真的是高兴坏了。关羽在世时,威名赫赫,曹操好几次想拉拢他都没成功。现在这大敌没了,曹操觉得自己少了个心病。他甚至当着群臣的面喊出:“云长已死,吾将可安矣!”这话听着豪气,可也透着点得意忘形。毕竟,关羽死了,对魏国来说确实是个好消息。 不过,曹操毕竟不是一般人,他高兴归高兴,脑子还是清醒的。孙权这“礼物”送得太蹊跷,他心里多少有点犯嘀咕。于是,他召集谋士们商量,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有人觉得这是东吴示好,收下无妨;可也有人觉得孙权没这么简单。正当意见不一时,司马懿站出来了。 司马懿这人,眼光毒得很。他一看这事,就觉得不对劲。他对曹操说了一句话,大意是:“孙权这是想借刀杀人,让您和刘备斗起来,他好坐收渔利。”这话虽简单,却像一盆冷水泼在曹操头上。曹操一琢磨,可不是嘛!如果自己收下头颅,刘备那边肯定炸锅,到时候蜀汉和魏国打起来,东吴反倒成了赢家。 司马懿还建议曹操别中计,最好把关羽的头颅厚葬,既能安抚刘备,又能把麻烦推回给孙权。曹操听完,立马醒悟过来,觉得自己差点上了孙权的当。这一下,他对司马懿的谋略又多了几分佩服。 曹操也不是省油的灯,马上采纳了司马懿的建议。他下令用王侯之礼厚葬关羽,还亲自操办葬礼,摆出一副敬重关羽的姿态。之后,他派使者去蜀汉,向刘备表示哀悼,想让刘备明白,这事跟魏国没关系,仇还是得找东吴算。 这一招果然管用。刘备收到消息,虽然对曹操半信半疑,但怒火还是更多地指向了孙权。公元221年,刘备忍不住了,亲自带兵东征,要找孙权讨个说法。可惜,他太急于报仇,没打好算盘,结果在夷陵之战中输得一塌糊涂,蜀汉从此一蹶不振。东吴也没讨到好,差点被刘备拖垮。而魏国呢?趁机坐大,成了最大的赢家。 厚葬关羽后,曹操表面上松了口气,可心里却没那么轻松。关羽的死虽然让他少了个对手,但三国的局势却更乱了。孙权的野心暴露无遗,刘备的报复心蠢蠢欲动,曹操知道,天下还远没到太平的时候。 他开始重新盘算自己的战略。光靠打仗不行,还得玩点心眼。他决定学司马懿的思路,先稳住阵脚,看看蜀汉和东吴怎么斗,等他们两败俱伤,再出手收拾残局。这想法虽然有点阴,但不得不说,很符合曹操的风格。 回头看,司马懿这人真不简单。他一句话,不仅救了曹操一把,还给魏国指了条明路。他早就看出,三国这盘棋,谁先乱了阵脚,谁就输。厚葬关羽,既保住了魏国的实力,又让东吴和蜀汉互相掐架,魏国冷眼旁观,占尽便宜。 司马懿的眼光,后来也成了他崛起的资本。曹操死后,他继续辅佐曹丕、曹叡,一步步把权力抓在手里,最后连魏国都成了他司马家的囊中物。可以说,公元219年的这一幕,已经埋下了他日后翻盘的种子。 关羽之死,成了三国历史的一个大转折。蜀汉少了关羽,实力大损,刘备又因冲动葬送了大好局面;东吴抢了荆州,却也惹上了刘备这块硬骨头,差点把自己搭进去;魏国看似没出力,却靠着司马懿的头脑,成了最后的笑到最后的人。这场头颅引发的风波,真是谁也没想到。
公元219年,东吴把关羽的头颅送给曹操以邀功,曹操高兴地惊呼:“云长已死,吾将可
阳光少年万德努
2025-07-11 17:39:5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