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一名正在吃午餐的八路军战士,他满脸笑容面对着镜头,在当时物资匮乏的年代,许多战士靠树皮树根维持体力战斗,偶尔能吃上肉已经是超级大餐了。 李伟,1918年出生在山西一小山村,家里世代种地,靠租地主的地过活。秋收后,粮食大半被地主拿走,剩下那点刚够一家人糊口。小时候,他就跟着爹妈下地,锄头挥得手起茧,汗水湿透衣裳。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传到村里,日本飞机轰炸县城的惨状让乡亲们慌了神。李伟亲眼瞧见逃难的人群,心里又怕又气。没几天,八路军来村里招兵,他一咬牙,报名参军。跟娘抱了抱,背上个破布包,就翻山越岭去了根据地。 到了晋察冀根据地,营地简陋得不行,就几顶帐篷加土坯房。他领了身旧军装和一杆磨得发亮的汉阳造步枪,开始了苦练。每天早上跑步,练射击,学战术,吃的是稀得能照出人影的小米粥,饿了就嚼野菜。可李伟没抱怨,跟战友们围着篝火聊天,互相打气。从1937到1943年,他打了不少小仗,从个愣头青变成了能扛事的战士。 1943年4月,李伟所在的部队在晋察冀根据地驻扎。那时候,大生产运动刚有点成效,战士们在山坡上种了点菜,粮食比前几年稍好些。那天,他端着碗小米粥,里面漂着几片菠菜叶,对比1940年啃树皮的日子,这算得上“丰盛”了。树皮树根啥味儿?苦涩得咽不下去,还得硬塞,填饱肚子才能扛枪上战场。偶尔弄到块肉,那真是过年级别的待遇,炖汤分着喝,一小口都舍不得浪费。 这碗粥是战士们自己种出来的,靠双手从石头缝里抠出点希望。李伟吃得慢,每一口都嚼得仔细,知道这粮食有多金贵。那一刻,战地摄影师举起相机,拍下了他抬头时的笑脸。那笑容不是装出来的,是真觉得这顿饭香,是苦日子里的小确幸,也是对未来的盼头。 1943年后,抗战越来越激烈,李伟跟着部队四处游击,打日军的补给线,炸敌人的哨所。1944年夏天,他在黄河北岸带队伏击日军车队,靠着冷静指挥,小队全身而退,还毁了好几辆货车。这仗打得漂亮,他也升了班长。那些年,物资还是紧,战士们常饿着肚子行军,野菜、黑豆凑合着吃,肉?想都别想。可他们硬是靠这股韧劲,把日军拖得筋疲力尽。 1945年8月,日本投降那天,营地里炸了锅,战士们唱着歌,乐得不行。李伟卸下军装回了村,家里房子破了点,但亲人还在。他娶了青梅竹马的媳妇,俩人一起种地,日子总算安稳下来。晚年,他常给村里娃讲抗战的事,掏出那张泛黄的照片,说那碗粥是他吃过最好的一顿饭。 这张照片不只是李伟一个人的故事。那时候,八路军战士大多是普通农民,吃的苦比咱们能想象的多得多。树皮树根不是啥浪漫传说,是真没辙时的救命粮。能吃上肉?那得看运气,可能是缴获了敌人的物资,或者哪次战斗后犒劳一下。照片里李伟的笑,不是因为日子好过,而是因为他和战友们硬扛下来了,还能有点盼头。这笑,是对苦难的倔强,也是对胜利的信念。 那年代,物资匮乏不是一句空话。部队靠自己种地、纺布,边打仗边生产,连子弹都得省着用。可就是这群人,饿着肚子扛起了抗战。照片里的那一刻,成了他们精神的一个缩影——再苦,也得笑着面对。
抗战时期,一名正在吃午餐的八路军战士,他满脸笑容面对着镜头,在当时物资匮乏的年代
阳光少年万德努
2025-07-10 20:13:09
0
阅读:36
又见炊烟
两副风镜,骑兵?
又见炊烟
三副风镜,骑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