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很受欢迎的洋姜,为何如今很少人吃了?原来很多人不知道原因 洋姜以前可真是个宝,很多人家冬天都少不了它,腌着吃、炒着吃、煮汤都行,脆生生的,嚼着上头。可现在你去菜市场瞅瞅,摊上摆的几乎没有洋姜,问起年轻人,很多都不认识。不是它味道变了,也不是它不营养了,而是大家慢慢发现了些问题。 洋姜其实不是生姜,它跟姜是亲戚,但不是一类东西。它也叫菊芋,长得像姜,吃起来像萝卜,外表糙一点,里头却挺实诚。以前物资紧缺,洋姜能填饱肚子,又耐储存,很多人拿它当主食来顶饿。可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吃洋姜的人越来越少,除了口味的变化,背后还有一些健康上的说法。 洋姜最大的特点,是含有一种叫菊粉的东西。它不是糖,但吃起来有点甜,肠子里的细菌特别喜欢它,说白了,就是益生菌的“口粮”。不少人听说吃洋姜能通便,能护肠子,这话也不全错。问题是,洋姜吃多了,肚子也真容易闹腾。有人吃了拉肚子,有人放屁放得停不下来,肚子咕噜咕噜响个不停。这不是坏东西,而是肠道菌群在“开派对”。 但不是谁都能承受这种“热闹”。像本身肠子就敏感、有肠易激综合征的人,吃点洋姜肚子就不安分,胀气、疼、跑厕所都有可能。有些人一开始以为是自己肠胃不好,后来一查,原来就是洋姜惹的祸。洋姜不容易消化,它进了肚子,要靠肠道里的细菌慢慢“啃”,这过程一折腾,气体就来了。 除了肠道的问题,洋姜其实升血糖很慢,有人觉得糖尿病人吃它是个好选择。但也别忽略一个事儿:它虽然升糖慢,可它本质上也是淀粉类的东西,吃多了热量也不低。再加上它的甜味会让人误以为没啥负担,一不小心就吃多了,血糖也能跟着上去。糖尿病人要是拿它当零食猛吃,也不合适。 洋姜还有一点,很多人没注意,它含钾量挺高的。正常人吃点没事,但肾功能不太好的人,摄入太多钾,对身体可不是好事。钾多了,心脏可能会出问题,尤其是已经在吃保钾利尿药的人,搞不好就出麻烦了。洋姜是个看起来朴实的东西,但它对谁好,对谁不好,并不是人人都清楚。 中医里也提到洋姜,说它性味甘、微辛,能健脾开胃、利水消肿。这个“利水”,就是它有点消肿的作用,适合水肿体质的人吃。但中医也讲体质,不是谁都适合利水的。有些人本来就虚寒,脾胃又弱,洋姜吃了反而加重寒气,肚子更凉,消化更慢。中医讲究辨证,不能光看一两个好处就一股脑往肚子里塞。 还有一点不太被注意的,就是洋姜放久了容易变黑、发苦,那时候就不太能吃了。苦味说明里面的成分变了,尤其是有些霉变的洋姜,吃了可能会伤肝。农村老一辈的人都知道,洋姜要么现腌现吃,要么妥善保存,不然放坏了肚子遭殃。 现在人吃东西讲究精致、口感、营养搭配,洋姜这种口感比较粗、味道也不算讨喜的食材,自然就慢慢被冷落了。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蔬菜、水果,样样比它鲜嫩,它要想重新赢得人心,也挺难的。再加上它有这点“副作用”,让人吃着没底,索性就不吃了。 当然了,洋姜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含有不少矿物质,还有抗氧化的成分,真要会吃、吃得合适,它也是个有用的食材。像肠胃好、身体结实的人,偶尔吃点腌洋姜,解腻、助消化,还是挺不错的。只是别当成灵丹妙药,也别拿它当主食猛吃,什么东西过了头,都会出问题。 洋姜就像老屋角落里的一把锄头,曾经用它翻地种菜,现在却放在那里落灰。不是它没用了,而是我们已经不再需要它那么多了。人们对健康的认知变了,饮食习惯也变了,洋姜自然就冷清了。可有时候,回头看看这老东西,也能想起它当年带来的实在和温暖。吃洋姜也好,不吃也罢,最重要的是了解它,不被它表面的“健康标签”迷了眼。
谁能想到,夏天最“养人”的蔬菜,反而是那些平时被人忽略的“配角”——而不是你餐桌
【27评论】【56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