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的时候,三个新四军士兵藏身山洞,身边只有一支半旧步枪。敌人遍地,后援断

提莫说热点 2025-07-10 16:36:51

1941年的时候,三个新四军士兵藏身山洞,身边只有一支半旧步枪。敌人遍地,后援断绝,他们没吃的,也没药。 这时候,谁都以为,他们撑不过十天。可偏偏,那个带头的参谋硬是撑下来了。谁知四年后,他还率领800余人的游击部队横扫敌据点,一战打响南线。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寒冬腊月的皖南山区,北风刮得人脸生疼。刘奎会蜷缩在岩缝里,怀里紧紧搂着那支半旧的汉阳造。两个战友发着高烧,伤口已经化脓,可他们连口热水都喝不上。 远处山脚下,国民党搜山队的狗叫声越来越近,手电筒的光柱在树林间扫来扫去。 这支步枪只剩七发子弹,刘奎会心里清楚,真要碰上敌人,他们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 前几天他们亲眼看见,十几个新四军伤员被搜山队拖到河滩上,机枪扫射的声音在山谷里回荡了整整一上午。 现在他们连生火都不敢,三个大男人挤在不到两米宽的岩缝里,靠彼此的体温熬过零下十几度的夜晚。 最要命的是粮食,最后半块发霉的玉米饼三天前就吃完了,刘奎会昨天冒险挖来的树根带着股苦味,嚼在嘴里像锯末。 他记得突围前炊事班长老王塞给他的那句话:"参谋,活着回来,我给你们留了半扇腊肉。"现在老王怕是早就牺牲在茂林的山沟里了。 国民党军的布告贴满了山下的村子,悬赏五百大洋买新四军残部。 刘奎会带着两个重伤员在山里转了二十多天,有时候能听见老乡们砍柴的动静,可他们不敢露面,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些老百姓会不会为了赏金去告密。 有天夜里他们实在饿得受不了,摸到山腰的红薯地里刨了几个冻硬的红薯,结果第二天就看见保长带着民团在附近搜山。 两个战友的伤势越来越重,姓张的排长左腿伤口疼得半夜直咬自己的手腕子;另一个小战士才十七岁,子弹打穿了肺,咳出来都是血沫。 刘奎会用雪水给他们洗伤口,撕了最后半件衬衣当绷带。 有天早上小战士突然精神起来,非说要给大家唱段家乡的黄梅戏,结果刚唱两句就断了气。他们不敢埋人,怕留下痕迹,只好用石头把尸体掩在岩缝深处。 转机出现在开春后,刘奎会偶然救了被毒蛇咬伤的老猎人,这个姓赵的老汉冒着杀头的风险,给他们送来了盐巴和草药。 靠着山里百姓偷偷接济的粮食,他们总算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国民党军怎么也想不到,就在他们眼皮底下,这三个"早就饿死"的新四军残兵,居然慢慢联系上了其他突围出来的同志。 到1943年秋天,刘奎会手下已经聚集了八十多人。他们专挑落单的国民党巡逻队下手,抢来的武器弹药藏在老乡家的地窖里。 有次伏击运输队,他们缴获了两挺捷克式轻机枪,游击队的名声一下子在皖南传开了。老百姓偷偷传着句话:"刘参谋的队伍来了,白鬼子就要掉脑袋。" 最解气的是1945年春天那场仗,刘奎会带着三百多人端掉了国民党军的区公所,把囤积的五千多斤粮食全部分给了饥民。 当时墙上还贴着通缉他的布告,他就站在布告底下给乡亲们讲话,有个老太太哭着说:"你们再不来,村里就要饿死第三拨人了。" 皖南事变过去四年后,刘奎会的游击队发展到八百多人,控制了三个县的山区。当年躲在岩缝里啃树皮的残兵,现在成了插在国民党心脏上的尖刀。 每次行军路过当年藏身的山洞,他都要让队伍停一停。有次警卫员听见他对着岩缝小声说:"老张,小柱子,咱们的枪,现在够用了。"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从来不是靠武器和粮食堆出来的。皖南山区的老百姓为什么宁可自己饿肚子也要省出口粮给游击队?因为这支队伍把根扎在了群众中间。 刘奎会晚年回忆说,有次他们三天没吃饭,躲在竹林里看见个放牛的孩子。 那孩子什么也没说,下午就带着他娘送来了半筐红薯,这可是要掉脑袋的事。 民心向背,从来都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信息来源: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皖南事变亲历者回忆》 解放军报《皖南游击战争中的群众工作》 安徽省档案馆《皖南事变档案汇编》

0 阅读:188
提莫说热点

提莫说热点

提莫说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