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5年,终年不洗澡,不吃药的93岁宫女苏麻喇姑逝世,51岁的康熙为了再见她一

提莫说热点 2025-07-03 19:38:54

1705年,终年不洗澡,不吃药的93岁宫女苏麻喇姑逝世,51岁的康熙为了再见她一面,竟两次下旨延迟入殓,后下令以嫔礼为其办理丧事,并将其灵柩与孝庄文皇后置于一处。 1705年的秋天,紫禁城里弥漫着一种说不出的压抑。九十三岁的苏麻喇姑躺在慈宁宫的床榻上,脸色苍白得像一张宣纸。 这位服侍了孝庄文皇后大半辈子的老宫女,此刻正被“血痢”折磨得虚弱不堪。每天腹泻十几次,连说话的力气都快没了。 康熙皇帝正在塞外巡视,接到急报后立刻下了道圣旨:“让十二阿哥日夜守着。”谁都看得出来,这位帝王心里有多着急。 苏麻喇姑这辈子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从不吃药。御医开的方子送到跟前,她只是摇摇头,让人把止血石系在腰间。 这事儿宫里人都知道,她从小就跟孝庄说过:“奴才生来不吃药。”这话传到康熙耳朵里,皇帝也只能叹气。 当年玄烨出天花时,苏麻喇姑用蒙古土方子给他擦身子,硬是把小皇子从鬼门关拉回来。如今轮到她自己,却连碗汤药都不肯碰。 紫禁城的黄昏来得特别早,九月初七那天,苏麻喇姑终于闭上了眼睛。消息传到塞外,康熙的朱批里带着颤音:“把遗体存放七日,等朕十五日回京。” 可计算着路程实在赶不及,又追加一道旨意:“再存七日。”皇帝要亲眼送别这位特殊的家人。 宫里人都记得,当年孝庄去世时,康熙也是这般失魂落魄。如今十八年过去,历史竟惊人地重演 皇子们乌泱泱跪了一屋子,十二阿哥允祹红着眼睛请求:“百日之内供饭食,三七日诵经。”这些本该是嫔位以上才能享用的丧仪,康熙全准了。 更让人吃惊的是皇帝接下来的安排,按嫔礼下葬,灵柩摆在孝庄停灵的暂安奉殿东配殿。这等于让主仆二人在阴间继续作伴。 清东陵的风水墙外,工匠们连夜赶造墓室,位置就在昭西陵旁边,近得能望见孝庄的宝顶。 要说苏麻喇姑这辈子,真称得上清宫里的传奇。她跟着孝庄从科尔沁草原来到盛京时,还是个叫苏茉儿的小丫头。 谁能想到这个牧羊女后来竟成了康熙的启蒙老师?玄烨学满文时第一个会写的字,就是她握着手指教的。 紫禁城里的娘娘私下嘀咕,皇帝喊她“额涅”的时候,眼里都是闪着光的。 孝庄走后,七十多岁的苏麻喇姑差点跟着垮掉,康熙赶紧把十二阿哥塞给她抚养。这破天荒的安排,足见皇帝把她当自家人。 老宫女身上有太多让现代人想不通的习惯,终年不洗澡,每年除夕用少量水擦身,还要把脏水喝掉;生病坚决不就医,说这是“草原长生天的规矩”。 可偏偏这么个倔老太太,活到了九十三岁高龄。她去世前那段日子,紫禁城的石板路上总见太监小跑着传递消息。康熙在奏折上批注时,笔锋比平时软了三分。 下葬那天场面格外隆重,所有皇子披麻戴孝,内务府按嫔位准备仪仗。最让人唏嘘的是灵柩起驾时,康熙竟穿着素服站在廊下。 按祖制“君不送臣”,这简直是大逆不道。可皇帝就那么站着,直到队伍转过宫墙。后来太监们说,那天风特别大,吹得皇帝衣袍猎猎作响,像极了三十年前苏麻喇姑教他射箭的草原。 如今去清东陵参观,导游总爱指着昭西陵外那个小土包讲故事。说这里埋着清朝最特殊的宫女,她的墓室比嫔妃小,却紧挨着太皇太后。这种主仆同陵的格局,在整个清代都是独一份。 考古学家后来发现,苏麻喇姑园寝的砖石比规制厚三寸,那是康熙特意吩咐的,说要挡塞外的风沙。 时间过去三百多年,我们很难理解康熙为什么对个老宫女如此厚待。或许在皇帝心里,这个会给他讲蒙古谚语、会为他熬羊奶的老妈妈,早就超越了主仆情分。 她见证了他从避痘的幼童成长为一代帝王,就像紫禁城墙上那道最老的砖缝,默默记录着岁月沧桑。 当九十三岁的生命终于燃尽时,五十一岁的康熙执意要再看她一眼。这不是君王对奴仆的恩赐,而是游子对母亲的眷恋。 信息来源: 《清实录》《清史稿》 《学习时报》-《孝庄太后身边的奇女子苏麻喇姑》

0 阅读:103

猜你喜欢

提莫说热点

提莫说热点

提莫说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