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茅盾爱上女学生,铁了心要和妻子离婚,婆婆得知此事后,拍着胸脯保证道:“放心,只需要三招,保证让他回心转意。” 1925年的东京樱花开了又谢,茅盾挽着秦德君走在神保町的石板路上。 这个化名“方保宗”的男人刚写完《蚀》三部曲,左翼文坛的批判像影子般追着他,而身边活泼的女学生正用川音讲着胡兰畦抗婚的故事,这将成为他下一部小说《虹》的蓝本。 邮轮初遇时那句“她是我亲爱的妻子”的谎言,如今成了东京公寓里心照不宣的甜蜜,直到上海来的信笺撕开了幻象。 孔德沚握着婆婆陈爱珠的手,听老太太把算盘拨得噼啪响。这个21岁就生养两个孩子的女人,早不是当年那个连名字都要丈夫取的文盲。 她截住叶圣陶转寄的稿费单,按婆婆教的,每月给京都寄去刚够糊口的日元。 茅盾在当铺当掉怀表那天,秦德君正把煎好的安胎药端到书桌前,墨汁溅在药碗沿上,像团化不开的阴影。 国内报纸突然登出《虹》的连载,署名旁“沈雁冰”三个字刺得秦德君眼睛生疼,她取的标题,他终究用回了本名。 陈爱珠写给儿子的信里夹着孙子的识字卡片,老太太没提儿媳彻夜抄书的烛泪,只写“阿桑昨日描红,误将‘父’字写成‘陌’”。 茅盾盯着信纸上稚嫩的笔迹,想起离家时儿子攥着他衣角问“爹爹何时归”。 秦德君摔碎茶盏的声音从里屋传来,她腹中四个月的孩子正让两人陷入更深的窘迫。 上海北四川路的亭子间里,孔德沚把婆婆的《史鉴节要》抄到第三遍,墨线装订的册子堆得比缝纫机还高。 1930年早春的樱花比往年谢得早,茅盾带着怀孕的秦德君跪在母亲面前时,老太太把药罐重重顿在红木几上。 陈爱珠不瞧那隆起的腹部,只将当年婚礼的庚帖摊开,泛黄的纸页里还夹着孔德沚初学写字时歪扭的“郎君安好”。 秦德君突然呕吐起来,院角的腊梅树剧烈摇晃,像她后来在回忆录里写的“两百片安眠药在胃里翻腾时的幻象”。 茅盾最终没能凑足许诺的二千元离婚费,就像四年后他再没提起京都的樱花约。 晚年的茅盾总让轮椅停在书房南窗下,那里看得见孔德沚种的夹竹桃,也摆着秦德君题签的《虹》初版本。 儿子问要不要在回忆录里补上东京往事,老人摩挲着书脊上烫金的“茅盾”二字,指纹蹭过那个本该是“徐舫”的笔名。 九十岁的秦德君在重庆公寓写自传时,窗外长江日夜奔流,她写“火凤凰涅槃需焚身”,却终究没写1934年那封没寄出的信。 就像她至死不知道,茅盾临终前烧的那箱手稿里,有半部未完成的《虹》续篇,女主角叫“舫姑”。 信息来源: 中国作家网《茅盾与秦德君:一段被遮蔽的东瀛往事》 人民文学出版社《火凤凰:秦德君回忆录》 《新文学史料》季刊1985年第4期《茅盾晚年谈话录》
当运动兴起的时候,资历很老脾气很大的谭震林也算是首当其冲了。在一次大会上,有一个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