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弥留之际的任弼时被医生救醒后,听说周总理正赶来看自己,连忙叮嘱夫人,拦下周总理,不要让他进病房。 那年10月的北京,秋意已深,景山东街的院落里飘着几片枯黄的落叶。任弼时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得像窗外的月光。 这位被叶剑英称为“党的骆驼”的革命者,刚刚从一次昏迷中被抢救回来,血压高得吓人,右半边身子动弹不得,连话都说不利索。 他听见外头有动静,妻子陈琮英低声和谁说着话,那熟悉的脚步声让他心头一紧,是总理来了。 任弼时突然挣扎着抬起手,喉咙里挤出几个含糊的字:“别让他进来……”陈琮英赶紧俯身凑近,才听清丈夫重复着:“总理马上要去苏联……不能耽误正事……” 她眼眶一热,想起半个月前朝鲜战争爆发时,丈夫连夜研究作战地图的样子。 那会儿他总说“明天还有明天的事”,现在连明天的太阳都未必能见到,惦记的却是别耽误老战友的行程。 病房外的总理攥着公文包,指节发白。他刚从主席那儿开完会,凌晨的飞机就要飞莫斯科,去谈朝鲜战场的支援问题。听说任弼时病危,他连大衣都没顾上穿就赶过来。 陈琮英红着眼睛拦住他:“弼时说……不想让您看见他这样。”总理怔在门口,透过门缝望见床上那个消瘦的身影,当年在延安窑洞翻窗出去怕吵醒他的任弼时,如今连翻身的力气都没了。 这对老战友的最后一面,终究没能见成。三十年代在莫斯科,任弼时每天抱着文件去病房陪总理处理公务;现在轮到总理带着苏联医疗方案匆匆赶回,任弼时已经永远合上了眼睛。 遗体入殓那天,主席盯着老战友的脸看了很久,总理和刘少奇抬棺时手都在抖。 那辆斯大林送的吉姆轿车、用了三十年的破毯子,全被陈琮英上交国家,就像任弼时生前念叨的:“把钱都用到工业建设上去。” 有人说任弼时太倔,病成那样还拦着总理见面。可了解他的人懂,这个怕工作少、怕麻烦人、怕花钱多的“三怕”书记,最后关头还在算账。 一笔是国家大事的账,怕耽误抗美援朝的谈判,一笔是人情债的账,不想让战友看见自己油尽灯枯的模样。 他就像那匹驼峰塌陷的骆驼,倒下前还要把最后一捆物资稳稳送到目的地。 景山东街的枣树又黄了四次叶子,任弼时墓前的松柏已经郁郁葱葱。当年他拒绝换新窗户的旧宅还在,电灯开关旁“人走灯灭”的字迹淡得几乎看不清。 来看展览的人总在那架纺车前驻足,听讲解员说任弼时临终前退还了钢琴和软床,却把补丁摞补丁的毛衣带进了八宝山。 这些碎片拼起来,才明白什么叫“能走一百步,决不走九十九步”,他的人生最后一步,迈向了成全大局的沉默。 信息来源: 北京日报《党的骆驼任弼时》 人民网《“党和人民的骆驼”任弼时》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任弼时在京逝世》
1968年一个深夜,周恩来刚躺床上,准备睡觉。警卫员关了灯,正要走出房间,总理突
【1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