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美国一招让我国堆积如山的己内酰胺产品变成废品,中石化的几位资深技术人员正感到绝望之际,一个人的出现改写了结局。
这个改写结局的人究竟是谁?他又是做出了怎样的举动改变了走向?
1955年10月份,闵恩泽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工作了4年,当时新中国已经成立了,国家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
闵恩泽从学校毕业之后其实就想要回国,但是美国方面一直不肯把人才放回中国,他也是冲破了重重封锁,才最终在离开8年之后,终于踏上了回国的路途。
尽管当时的闵恩泽爷带着满腔的热情,想要为祖国做贡献,但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很多用人机构和单位都不敢轻易的选择采用一些从国外回来的人。
他有自己有能力,却因为当时的环境问题,被多个单位拒绝,吃了多次闭门羹。那个时候石油工业部的部长助理徐今强向他伸出了援手,将他分配去了当时正在筹建的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
他自己心怀感激,从此以后就立志要将自己的人生和祖国的炼油推化事业联系在一起,暗暗发誓,一定要用自己所学为祖国石油事业添砖加瓦。
当时中国在石油炼化领域还是比较空白的,尤其是在炼油催化剂这一块,是他临危受命,组织专题组开展催化剂研发和开发,为当时中国的石油炼化催化都做了极大的贡献。
八九十年代,经济改革开放,新中国发展越来越快,欧美国家也开始认识到了中国的发展速度,为了阻挠中国的发展,更是不择手段。
进入到2000年以后,当时中国石化内部的己内酰胺生产线已经建成正式投产,但是在当时欧美的企业为了阻挠中国内部发展,开始恶意竞争,出现大幅原料降价情况。
这就导致当时国家内部的大批量纺织企业,开始购买更加便宜的进口原料,国内的几类安心,出现大量积压情况,此前的大批量投入基本是一步亏损。
在这火烧眉毛的时刻,当时已经有79岁高龄的闵恩泽,组建了科研团队,自己更是身先士卒,在技术前线不断的研发,攻克难关。
在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终于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闵恩泽带领团队研发出了全新的原子经济反应工艺,一方面可以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能解决环保问题。
虽然当时解决了这一难题,但是他仍然没有停止在前线的工作,此后多年他早就已经到退休的年纪,却仍然在前线一直不停的奋斗,更是在86岁高龄时再次担任项目组长,开发出了全新一代的己内酰胺绿色生产技术的研发工作成果。
闵恩泽一生都在为国家做贡献,在国内外申请办理了205件专利,出版六部书籍,论文发表有233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项8项,以及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绝对是当之无愧的行业标杆,这样的人才应该被称作是时代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