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2年,太平公主被唐玄宗追杀。她带着男宠崔湜连夜出逃,在一个阴冷的山洞避难。狂风大雨,两人搂抱一起,商讨后路。洞外的雨砸在岩石上噼啪作响,像无数支追来的羽箭。 主要信源:(《旧唐书·太平公主传》《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七》) 开元盛世的序幕拉开前夜,大唐官场出现过一位特殊人物。 博陵崔氏出身的崔湜,以独特方式在史书上刻下了姓名。 他是唐代唯一三度拜相的重臣,其升迁轨迹如同攀附藤蔓,缠绕着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的裙裾。 这位以俊美著称的政客,用二十年完成了从世家子弟到位极人臣的蜕变,最终在宫廷政变的漩涡中黯然落幕。 唐代官修史书多次提及崔湜的外貌特征。 《旧唐书》用"容貌出众"四字立传,《新唐书》更描述其"风仪秀整"。 崔氏兄弟四人皆以相貌闻名长安,时称"博陵四美"。 其中崔湜最显眼,眉如墨画,身若修竹,举手投足带着士族特有的清贵。 当时文人聚会中流传着"见崔郎如临玉山"的说法,这般视觉冲击成为他步入政坛的天然通行证。 博陵崔氏位列隋唐四大顶级门阀,家族势力盘根错节。 崔湜祖父崔仁师官至中书侍郎,父亲崔挹掌管户部钱粮,两代中枢重臣奠定的政治资本,比任何科举功名都管用。 当同龄寒门学子还在考场挣扎时,二十岁的崔湜已靠家族举荐进入秘书省。 世族特权如同看不见的阶梯,让他在官场起跑线领先十年。 崔湜初入仕途便显露投机天赋。 神龙政变后,他迅速投靠功臣桓彦范。 待武三思得势,又果断改换门庭。 《资治通鉴》记载,他主动向武三思提供旧主罪证换取信任。 这番操作立竿见影,半年内从中书舍人升任兵部侍郎,完成五级跳。 当武三思宴请宾客夸耀"吾有佳宾"时,席间崔湜的笑容透着寒意。 那位曾提携他的桓彦范,此刻正流放岭南途中遇害。 权力的宴席终会散场。武三思倒在太子李重俊刀下时,崔湜已在物色新靠山。 他在上官婉儿书房出现的时机堪称精妙,正值韦后集团需要文官代言之际。 大明宫夜宴上,崔湜即兴创作《上元赋》技惊四座。 上官婉儿提笔写批注时,指尖若有若无划过他的手背。 两个月后,此人竟戴着同平章事的头衔重返政事堂。 这段隐秘情缘在长安已是公开秘密。 上官婉儿时任昭容,掌管皇帝诏命。 她常召崔湜入宫"商榷诏书",实则暗通款曲。 崔湜升任宰相后贪腐事发,本该流放岭南,上官婉儿却连夜劝说唐中宗改判河南巡察使。 《景龙文馆记》残卷透露,崔湜出京时数十车金银随行,御史台的弹劾奏章都被婉儿扣在案头。 太平公主府的牡丹开得正盛时,崔湜出现在赏花宴首席。 当上官婉儿在唐隆政变中身首异处,他早已通过"同宗同族"的身份搭上太平公主。 这位精明的公主看中他两样价值,处理政务的老练,以及瓦解韦氏旧党的情报。 在崔湜协助下,太平公主迅速接管了婉儿遗留的政治资源。 政变后的权力洗牌中,崔湜与太平公主默契尤深。 李隆基虽被立为太子,实权却攥在太平公主手中。 当新太子求贤若渴地示好时,崔湜表面恭敬,暗中将东宫动向悉数告知公主府。 他第三次拜相当日,太平公主亲赐七宝金带,这僭越之举令李隆基眼中寒光乍现。 712年,太平公主被唐玄宗追杀,公主连夜找到崔湜一起逃跑。 两人逃跑到一个山洞里躲雨时,太平公主突然意识到自己不能这样逃跑一辈子。 于是太平公主就要求崔湜到第二天去举报自己,毕竟该面对的迟早都要面对。 崔湜看着公主坚定地眼神意识到自己无法改变,只好答应公主。 第二日崔湜就带着公主回去自首,亲手将太平公主交给了唐玄宗。 当崔湜在家中接到流放窦州诏书时,庭院里太平公主自尽的消息同时抵达。 押解官差没给这位前任宰相收拾细软的时间。 他在岭南驿站喝下毒酒那晚,长安新贵们正彻夜庆贺"拨云见日"。 大明宫废墟出土的墓志透露着讽刺。 当年弹劾崔湜最激烈的御史,后来因贪墨获罪。 曾耻笑他"依红裙而登天"的宰相,转投安禄山当了叛臣。 李隆基晚年听梨园乐师演奏《羽衣曲》时,突然问起:"博陵崔郎的诗集可还在?" 侍臣面面相觑,那位三度拜相的美男子,在开元盛世的记忆里早已模糊成淡淡墨痕。 对此您怎么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驾崩,太子朱见深即位。随即朱见深就遇到了一个让他头疼的问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