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61年,53岁金圣叹被处以斩首极刑,行刑前,他碰了碰身边的刽子手,说:我

素花淡草意悠 2025-07-10 02:48:28

公元1661年,53岁金圣叹被处以斩首极刑,行刑前,他碰了碰身边的刽子手,说:我身上有一叠银票,你先砍我,然后把钱拿走。“ 刽子手点点头,刀起刀落,从金圣叹身上掉出两个纸团,捡起打开,两个大字映入眼帘! 主要信源:(安徽网——黄宏宇:金圣叹:悲凉的洒脱;澎湃新闻——一辈子落魄,半辈子被骂,金圣叹没有变成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南京法场上发生了一件怪事。 刽子手刚砍下一颗脑袋,那脑袋滚到地上时耳朵里掉出两个小纸团。 刽子手捡起来一看,一张写着"好",另一张写着"疼"。 这颗脑袋的主人便是清朝初年被卷进"哭庙案"送命的金圣叹。 金圣叹是苏州吴县人,生于万历三十六年。 小时候家境挺好,后来父母走得早,家底渐渐就败光了。 别看他长大后日子过得紧巴巴,小时候可被私塾先生夸作"读书种子"。 但这个聪明小子偏偏不走寻常路。 别人捧着四书五经啃,他却抱着《水浒传》《西厢记》这些闲书看得津津有味。 当时读书人的正道就是科举做官,可金圣叹把考场当游乐场。 有次考试题目问"人会不会被诱惑动摇心志",他竟在考卷上写了三十九个"动"字。 考官问起来,他还振振有词:"孟子说四十不惑,我这三十九个'动'正好证明我四十岁才不动心!" 这类荒唐事多了,他这辈子就止步于秀才身份。 后来在乡下教小孩子识字混口饭吃,有时还得靠亲戚接济。 这人狂得没边,自称"从古至今真正的大才子就我一个"。 别人说他该学学前辈唐伯虎、祝枝山,他鼻孔里哼气:那些人配和我相提并论? 他给自家取字号也透着狂劲。 "圣叹"二字,说是"圣人都要为我叹息"的意思。 真要论本事,金圣叹确实有两把刷子。 他给六本经典做了批注,分别是《离骚》《庄子》《史记》《杜甫诗集》《水浒传》《西厢记》。 特别是批《水浒传》,让他出了大名。 当时小说是上不得台面的东西,他偏说《水浒》的文采天下第一。 更绝的是,他大笔一挥把一百回以后的章节全砍了。 这个"腰斩版《水浒》"后来成了清朝最流行的版本,官家很满意。 七十回后宋江招安的内容都被抹干净了。 文人圈里对他评价天差地别。 民国时胡适捧他是奇才,夸他给小说争地位的勇气。 但鲁迅说得难听:"不过是捡了袁宏道的剩饭"。 对于砍掉《水浒》结局的行为,鲁迅干脆骂他脑子糊涂:"盼着来个将军杀光梁山好汉,不是蠢是什么"。 明朝亡国那会儿最能见人心。 金圣叹既不学人上吊殉国,也没跟着反清义军走。 清兵在扬州、嘉定大开杀戒,他倒写诗说什么"太平盛世到来了"。 五十三岁那年听说顺治皇帝夸他文章好,乐得北向京城连写八首马屁诗,恨不得立刻去朝廷效力。 哪想到没过多久,顺治皇帝自己先咽气了。 紧跟着就出了"哭庙案"。 苏州读书人借着给顺治办丧事,在孔庙控诉当地贪官。 巡抚朱国治把案子往谋反上靠,抓人时有人咬出金圣叹。 平时他那副狂傲劲儿早就招人恨了。 其实当天他根本没去现场,被抓时还蒙着呢。 百姓传唱"老天不长眼,圣叹死得冤",他自己倒调侃:"砍头多疼啊,我莫名其妙摊上这事,真稀奇。" 那年七月立秋,被五花大绑的金圣叹跪在法场上,偷偷塞给刽子手两块银锭:"兄弟利索点,这钱你拿着喝茶。" 刀光闪过时,掉出的纸团成了他最后的玩笑。 后来《哭庙纪略》明确记载,金圣叹只是众多遇害者之一,并非组织者。 砍头之后百十年,清朝骂他是逆贼,新中国初期扣他"反动文人"帽子,直到八十年代才有人为他说话。 现在翻他那些批注书,文字如火焰般鲜活。 但无论套上"革命家"帽子还是扣上"反动派"罪名,这个爱啃闲书的狂士,说到底不过是乱世里一个没管住嘴的读书人。 对此您怎么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1463

评论列表

tb7181227873

tb7181227873

2
2025-07-10 17:12

[大哭][大哭][大哭]

用户10xxx58

用户10xxx58

1
2025-07-10 22:45

无知是清廷的底色

猜你喜欢

素花淡草意悠

素花淡草意悠

素花淡草意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