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年,曹爽被司马懿灭三族,曹爽悔恨不已道:“只恨自己太幼稚,轻信了司马懿的鬼话!”话音一落,刽子手手起刀落,曹爽瞬间身首分离。 要说曹爽和司马懿的事儿,得先从他们的背景讲起。曹爽是曹魏名将曹真的长子,家里有的是底子。他爹曹真当年跟着曹操打天下,功劳不小,曹爽靠着这层关系,从小就混在皇室圈子里,算得上含着金钥匙出生。到了曹魏明帝曹睿那会儿,他已经混成了朝廷里的红人。曹睿死前,把年幼的皇帝曹芳托付给曹爽和司马懿两人辅政,这本来是个大好的机会,可惜曹爽没抓住。 再看司马懿,这老家伙可不是省油的灯。他179年出生在河内郡一个书香门第,从小脑子就好使,读书多,见识广。早年被曹操硬拉进朝廷干活,曹操还怀疑他有野心,特意试探过他,见他回头只转头不转身,就知道这人藏得深。到了曹丕和曹睿时期,司马懿靠着打仗的本事,特别是在抵挡诸葛亮北伐时立下大功,名声越来越响。曹睿死后,他跟曹爽一起辅政,可没多久就被曹爽挤到一边,成了有名无实的太傅。 曹爽上台后,干得有点飘。他性格本来就有点毛躁,没啥长远打算,身边还围着一群溜须拍马的小人,像何晏、丁谧这些人,整天想着怎么捞好处。曹爽听他们的,搞得朝廷乌烟瘴气,把正经干事的官员,像孙礼、高柔这些人,不是调走就是边缘化。他还想着显摆自己的能耐,243年带兵去打蜀汉,结果压根没听邓艾的建议,营地都没修好,被蜀将王平一把火烧得全军覆没,十多万人没了,脸面丢尽。 司马懿呢?这老狐狸表面上啥也不说,247年还装病在家不出门,但背地里早就开始拉拢人,攒实力等着翻盘。曹爽压根没把这当回事,以为自己稳坐江山,谁知道这正是他掉坑里的开始。 事情的转折点发生在249年正月。曹魏少帝曹芳要去高平陵祭拜曹睿,曹爽带着几个兄弟一块儿跟着去了。这时候,司马懿看准了机会,在洛阳城里动手。他先跑到永宁宫找郭太后,拿出一堆曹爽的罪状,说服太后下令收拾曹爽。接着,他派大儿子司马师带兵封锁宫门,自己领着人马控制了城里的要道,还跟老臣蒋济一块儿守住洛水浮桥,就等着曹爽回来。 曹爽在高平陵接到消息,整个人都懵了。有人递上来一份奏章,上面列着他一大堆罪名,他一看就知道大事不妙。这时候,大司农桓范偷偷跑出来劝他,说赶紧带着皇帝跑去许昌,调兵回来跟司马懿干一仗,说不定还能翻盘。可曹爽这人优柔寡断,脑子里还想着司马懿之前放话,只要他交出兵权就能保命。他琢磨半天,觉得硬拼不靠谱,最后决定回洛阳投降。 结果可想而知,曹爽一回去就被软禁,没几天就被扣上谋反的帽子抓了起来。接下来就是一场大清洗,司马懿下手一点不留情,曹爽和他的兄弟曹羲、曹训、曹彦,加上亲信何晏、丁谧这些人,全都被砍了头,连带着三族都被杀光。曹爽在牢里的时候,肯定是悔得肠子都青了,可惜晚了。 曹爽这一倒,不光是他自个儿完蛋,整个曹魏的局势都变了天。司马懿靠着这次政变,把朝中的大权全攥在手里,成了实际上的掌舵人。他上台后,干得还算靠谱,把曹爽留下的烂摊子收拾了一番,提拔了些正直的官员,稳住了局面。251年他死了,权柄传给儿子司马师。司马师接着干,平了几个不服气的叛乱,把司马家的地位夯得更结实。 再往后,司马师死了,弟弟司马昭接手。263年,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灭了蜀汉,北方基本统一。265年,司马昭一死,他儿子司马炎直接逼着曹魏末帝曹奂让位,自己当了皇帝,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这么一看,曹爽被灭三族,不光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曹魏皇权彻底垮台的标志。司马家一步步从辅臣爬到皇帝宝座,全是从这次高平陵之变开始铺路的。 曹爽这人,说白了就是有点天真,觉得自己家世好,又当了大将军,就能随便玩儿转权力。可他哪知道,政治这东西不是靠背景就能撑得住的,脑子不够用,早晚被人吃得死死的。司马懿呢,也不是啥好鸟,表面上装得老实,实际上心眼多得跟筛子似的,硬是熬到最后把曹爽玩死了。这俩人,一个太嫩,一个太阴,撞一块儿,结局不意外。 不过回头想想,曹爽的失败,也不全是他的错。那时候曹魏内部早就乱了套,皇帝年幼,权臣斗来斗去,谁都想多咬一口。曹爽不过是赶上了这个乱世,被推到风口浪尖上,换个人未必能干得更好。司马懿赢了,靠的是耐心和算计,可他最后也没啥好下场,死了没几年,家里人就开始内斗,晋朝也没撑多久。
曹操是不是中国历史上被严重高估的人?这一个高赞回答,首句就足以让人惊讶。“曹
【317评论】【6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