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2月,协和医院十一病区,孔东梅再次为母亲李敏求医。
凛冬的清晨,医院走廊里人头攒动,孔东梅低声请求护士帮忙预约专家。这一幕,让一位老干部略微皱眉,这位站在他面前的女子,可是伟人的外孙女。李敏住院已逾月余,心脏、淋巴和肝脏疾病接踵而至,身体每况愈下,家境也捉襟见肘,仅她和女儿相依为命。医疗费用的缺口越来越大,孔东梅不得不四处筹措资金,即使她嘴上说着“没关系”。
回望上世纪五十年代,李敏在北航航空学院读书,虽然飞行理论成绩优秀,数学却常常因为应用题而失分。毛主席亲自为她制定学习计划,包括《辩证法唯物论》和《几何原本》,并要求她反复研习难题。这段父女情深,却短暂而珍贵。1960年搬离中南海后,李敏一家全靠工资生活,即使如此,也难以应对日常开支,更不用说母亲贺子珍在上海的长期住院费用。简朴的生活成了常态,有人取笑她衣服洗得发白,她却平静地回应:“布料好,耐穿”。1976年9月9日凌晨,李敏在中南海见到了弥留之际的父亲,多年后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她依然感到深深的愧疚,因为当时她只去了一次灵堂,原因仅仅是家里无力承担往返的交通费用。父亲去世后,李敏将全部心思都放在了母亲的身上。她自己的身体也亮起了红灯,心绞痛、神经衰弱、关节炎等疾病接连出现。1984年,她前往上海看望母亲,却发现母亲需要丈夫搀扶才能行走。母女俩聚少离多,仅仅两天后,贺子珍便骤然离世。李敏悲痛欲绝,却不得不强忍悲伤操办后事。外界盛传毛主席留下了巨额遗产,实则不然,稿酬大部分都用于接济乡亲和资助晚辈。李敏曾得到过一些补贴和家电,之后便不再接受任何资助,她常说:“爸爸常教我别伸手,能自己扛就自己扛。”
1999年,孔令华意外离世,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李敏再次病倒。高昂的心脏搭桥手术费用如同一个无底洞,孔东梅向亲朋好友四处借贷,但仍然差四万多元。走投无路之下,她向组织写信求助,希望能暂时垫付医疗费用,日后分期偿还。信件经中办转交中央领导后,几位老同志惊讶于伟人女儿的窘迫。刘英率先发起募捐,老战士、记者、离休干部纷纷解囊相助,甚至有人拍卖珍藏的纪念章筹款。仅仅一周时间,手术费用便筹集到位,李敏得以顺利手术。术后苏醒,李敏得知实情后,严厉地责备女儿不要使用祖父的名义。几天后,孔东梅将捐款名单和借条复印件交给母亲,表示日后会将欠款全部归还。李敏沉默片刻,只留下“记账,不许忘”的嘱咐。康复期间,李敏搬到城郊一处普通的院子居住,院中老枣树是她为母亲亲手栽种的,如今依然枝繁叶茂。2000年12月26日,她悄然前往毛主席纪念堂献花,记者捕捉到这一瞬间,议论纷纷,而李敏只是淡淡一笑:“我是来看爸爸,不是来出镜。”
之后,孔东梅按计划偿还了所有欠款,并附信表达谢意。这份朴实的谢意,感动了许多人。李敏的生活依然平淡,但她坚持自立自强的家风从未动摇。
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来说,自立或许再平常不过,但从李敏口中说出,却别具意义。1999年的那次求助,最终成为了一个关于原则与人情兼顾的动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