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杨开慧牺牲前对毛岸英说:“我没有做对不起党的事情,我非常想他……”
这段话,是杨开慧生命最后的呢喃,也是她留给儿子,乃至后世最宝贵的遗产。这句简短却饱含深情的告白,在半个多世纪后,随着一批尘封手稿的意外发现,再次震撼人心。1982年的初冬,湖南长沙板仓杨家老宅的修缮工程中,工人们在一个不起眼的墙缝里,找到了用蜡纸细心包裹的手写信件和诗歌。这些泛黄的纸页,记录了杨开慧与毛泽东之间,一段在战火与命运的残酷考验下,依然坚贞不渝的爱情与信仰。
杨开慧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杨昌济是远近闻名的教育家,她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1913年,杨家迁至长沙,杨昌济在省立第一师范任教,结识了当时还是学生的毛泽东。五年后,他们又在北京大学重逢,在那个思想碰撞的时代,两人之间的感情在共同的理想信念中悄然萌芽。1920年,杨昌济去世,杨开慧回到长沙,同年,毛泽东也回到长沙,他们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他们的婚礼简单而质朴,没有隆重的仪式,只有毛泽东用六块银元置办的一顿简单的宴席。婚后七年,他们共同抚养三个儿子,同时积极投身革命事业。杨开慧不仅是一位贤内助,更是一位勇敢的共产党员,她参与秘密联络和情报传递,冒着生命危险为革命事业奔走。1927年,局势急转直下,蒋介石发动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毛泽东率领队伍进行秋收起义,杨开慧则带着三个幼子回到板仓老家,在那里继续从事地下工作。
尽管深知危险,杨开慧仍坚持留在充满白色恐怖的家中,日夜盼望丈夫的消息。一次,她终于收到了一封辗转送来的信,信中虽然言语平静,却饱含着两人之间不灭的思念与信任。好景不长,1930年10月,由于叛徒的告密,杨开慧被捕,年幼的毛岸英和保姆也一同被捕。在狱中,她经受了残酷的审讯和折磨,敌人企图迫使她与毛泽东划清界限,但她始终坚贞不屈,宁死不屈。
临刑前夜,她见到了孩子们,留下了那句令人心碎的遗言。第二天,杨开慧在长沙英勇就义,年仅29岁。她的牺牲,让三个孩子陷入困境,辗转流离,其中的幼子毛岸龙不幸夭折。毛岸青也因此受到精神创伤,身体孱弱。毛岸英则在艰辛的岁月里逐渐成长,后赴苏联留学。直到1950年,他回国祭扫母亲墓地,并毅然奔赴抗美援朝战场,最终英勇牺牲,长眠于母亲身旁。
直到毛泽东逝世六年后,那些被藏在墙缝中的信件才重见天日。他没能看到妻子那些充满爱意的文字,未能读到她那句“你是幸运的,能得到我的爱,我真是非常爱你的哟”。而毛泽东得知杨开慧牺牲的消息后,写下“开慧之死,百身莫赎”八个字,表达了他无限的悲痛与悔恨。多年后,他见到杨开慧的保姆陈玉英时,更是泣不成声。这段被历史尘埃掩埋的爱情与信仰,终于在岁月的长河中,再次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