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互掐! 欧盟刚限制中国医疗设备,中国立马反制:你禁我,我也禁你! 事情得从今年6月20日说起,欧盟突然宣布依据《国际采购工具》(IPI),限制中国企业参与价值超过500万欧元的医疗器械公共采购。 啥意思呢?就是说欧盟以后买大型医疗设备,像那些高端的影像设备、手术机器人之类的,中国企业就别想参与投标了。 而且就算是金额小一点的采购,中国产品的占比也不能超过50%。欧盟给出的理由是中国市场对他们的企业有“歧视”,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贸易保护主义。 中国这边当然不会坐视不管,7月6日,财政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通知,决定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对部分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采取对等限制措施。 具体来说,预算金额4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疗器械采购项目,要是确实需要进口产品,那就得把欧盟企业排除在外。 就算是非欧盟企业参与,他们提供的欧盟进口医疗器械占比也不能超过合同总金额的50%。 不过有一点得说明白,这个措施只针对从欧盟进口的产品,在华欧资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受影响。 这一来一回的限制,对双方的影响可不小,2024年,中国对欧盟27国的医疗器械出口额达到90亿美元,同比增长12%,占中国医疗器械出口总额的18.5%。 欧盟这一限制,直接影响了中国企业在欧盟公共医疗市场的核心订单机会。比如说联影医疗,他们的PET-CT、超高端MRI等产品单价较高,在欧盟27国中超半数成员国都有市场渗透,构建了覆盖15国以上的高端影像设备装机网络。 这次欧盟的限制措施,对他们的高端设备出口肯定会有冲击。 欧盟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情况也一样受打击,2023年,中国自欧盟进口医疗器械总额达1010.39亿元,占全国医疗器械进口总额的42.97%,其中MRI、CT等高端设备合计占比近45%。 中国的反制措施主要针对预算超过4500万元的项目,这部分项目主要涉及人工脏器及功能辅助装置、体外循环设备、高端介入和植入高值耗材等品类,这些领域外资企业占据较高份额。比如说西门子、飞利浦、罗氏等欧盟企业,他们在中国的高端医疗器械市场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的限制措施实施后,他们在这些大额采购项目中的参与度会大幅下降,市场份额可能会被国产企业逐步取代。 除了医疗设备,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还涉及其他领域。比如说白兰地,去年10月,欧盟不顾中方反对,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税,中方随后对欧盟进口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 今年7月4日,中国商务部最终裁定欧盟白兰地存在倾销,决定自7月5日起征收反倾销税。 还有稀土问题,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占全球稀土产量的61%和提炼的92%,欧盟 17种稀土中近99%依赖中国供应。 今年4月,中国对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这对欧盟的汽车、航空航天、半导体等产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本质上是双方在经济利益和产业竞争上的冲突,欧盟担心中国医疗设备企业的竞争力会冲击其本土产业,所以采取了限制措施。 而中国为了维护自身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得不采取对等反制。 这种“互掐”的局面,对双方都没有好处——中国的医疗设备企业失去了一部分欧盟市场,欧盟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也在下降。 更重要的是,贸易摩擦会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给世界经济带来不确定性。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摩擦也可能成为中国产业升级的动力,中国医疗设备企业在高端市场受到限制后,可能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总的来说,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双方应该通过对话和协商,妥善解决分歧,而不是采取单边主义的保护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维护全球贸易的公平和稳定,实现互利共赢。
欧委会主席冯徳莱恩在欧洲议会发表演讲,她大言不惭地说,欧盟已经准备为“定义”中欧
【8评论】【3点赞】
用户13xxx08
看起来还是中国有理[滑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