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19岁的马一浮丧妻,他发誓不再续娶。后来岳父同情他,便问他:“我三女儿14岁,酷似她姐,你娶她吧?”马一浮拒绝:“亡妻地位无人能替,无心再娶。”不久又表示愿意娶妻妹,妻妹却说:“我不想连累你” 说起马一浮,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国学大师”。没错,他是中国近现代学术圈里响当当的人物。1883年,他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聪明得不得了。十岁能写诗,十五岁中秀才,十九岁时更是精通四国语言,被乡里人称为“神童”。后来他还留过洋,学过西方哲学,回国后投身教育,创办复性书院,培养了一堆国学人才。他的书法、诗文、哲学思想,至今还被人津津乐道。 但光鲜的背后,马一浮的感情生活却没那么顺利。1901年,他19岁那年,人生迎来了第一个大坎儿——妻子去世了。 马一浮的妻子叫汤秀仪,是绍兴乡绅汤寿潜的大女儿。两人年纪轻轻就结了婚,感情特别好。汤秀仪长得漂亮,性格又温柔,是那种典型的贤妻良母。可惜天妒红颜,1901年,她因病去世,年仅18岁。这对马一浮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他当时悲痛得不行,整个人都垮了。据说他在妻子灵前哭得昏天黑地,最后立下重誓:此生不再续娶。 这誓言在当时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那年头,男人丧妻后很快再娶是常事,尤其像马一浮这样有才华有前途的年轻人,家里人肯定都盼着他早点振作起来。可他偏不,非要守着对亡妻的这份情,足见他有多重情重义。 马一浮的岳父汤寿潜也不是一般人。他是清末民初有名的人物,既是政治家又是实业家,还搞过教育,对女婿那是疼爱有加。见马一浮因为丧妻整天郁郁寡欢,汤寿潜心里也不是滋味。他琢磨着,马一浮还年轻,总不能一辈子这么孤零零地过吧。恰好他还有个小女儿,14岁,长得跟大女儿汤秀仪很像,性格也差不多。于是,他动了心思,找了个机会跟马一浮提了这么个主意:让小女儿嫁给他。 这在当时不算啥稀奇事。家族里姐妹共事一夫的例子多了去了,既能安慰马一浮,又能保住两家的亲情,汤寿潜觉得这是个两全其美的主意。 可马一浮一听就炸了毛。他直接回绝了岳父,说亡妻在他心里的地位没人能取代,他压根儿没心思再娶。这话说得斩钉截铁,透着一股子对汤秀仪的深情。汤寿潜也没辙,只能叹口气作罢。 这事搁别人身上,可能早就过去了。可马一浮不一样,他把这份忠诚看得比啥都重。那时候的社会,男人续弦再正常不过,他却宁可孤身一人,也要守住自己的承诺。这种倔劲儿,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不过,人毕竟是人,时间久了,伤口总会慢慢愈合。马一浮再怎么痴情,也扛不住日复一日的孤单。过了些日子,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决定。也许是觉得日子太苦,也许是想给家里留个后,他居然改了主意,跑去跟岳父说愿意娶小女儿。 这一转折听着挺突然,但想想也不奇怪。1901年的中国,传统观念还很重,家里没个女人操持、没个孩子传宗接代,对一个男人来说确实是件大事。马一浮再有才华,也逃不过这种现实的压力。 谁知,这事儿还没成,半路又杀出个意外。汤寿潜的小女儿听说这事后,直接拒绝了。她就说了句“我不想连累你”,没多解释,也没啥花里胡哨的理由。这话听着简单,可细想想,里头藏着不少意思。 她才14岁,却明白得很。她知道马一浮对姐姐的感情有多深,也清楚自己要是嫁过去,很可能是当姐姐的影子过一辈子。这种婚姻,能有啥幸福可言?再说,她也不想让马一浮为难,背上个“言而无信”的名声。她这一拒绝,既保住了自己的尊严,也成全了马一浮的初心。 这事儿看着是马一浮个人的情感纠葛,其实也映出了那个时代的大背景。清末民初,传统和现代的思想撞得正厉害。马一浮发誓不再续娶,是传统道德里忠贞的体现;妻妹拒绝嫁他,则透着一股新女性的觉醒。那时候,女孩子能有这种想法,可不多见。她虽然年纪小,却已经懂得为自己的人生做主,不愿意被家族的安排绑住。 而马一浮呢?他后来的动摇,也说明他不是个完全活在理想里的人。他有血有肉,会孤独,会妥协。只是最后,他还是没迈出那一步,守住了最初的誓言。 妻妹拒绝后,马一浮彻底断了再娶的念头。他把全部心思都扑在了学问上,留学美国,钻研哲学,回国后办教育,写诗作画,一路走成了国学大师。他创办的复性书院,培养了不少人才;他的书法作品,现在还被收藏家追捧。他这一生,没再碰过婚姻,把对亡妻的思念化成了对学术的执着。 1967年,马一浮去世,享年84岁。他走的时候,没儿没女,孤身一人。可他的精神遗产,却留给了整个国家。
1901年,19岁的马一浮丧妻,他发誓不再续娶。后来岳父同情他,便问他:“我三女
历史脑洞
2025-07-07 22:27:58
0
阅读:231
毛根朋友
一哥们老婆得了红斑狼疮,但哥们会挣钱,想到女的活不了多久丈母娘起了歪心把小姨子给备着,谁知道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这都三十来年了吧人都还在,小姨子最后错过了少年也只得从了姐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