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扣门”,93岁时给求画人只画了三瓣咸鸭蛋,随后又在对方要求下才赠画了只苍蝇,到2007年却令众人震惊。 齐白石,1864年出生在湖南湘潭一户贫苦农家,原名纯芝,号白石。家里穷得叮当响,他小时候连书都读不起,身体又弱,只能跟着舅父学木匠,靠雕花手艺混口饭吃。木匠活儿虽精细,但齐白石心里装着更大的梦。他闲下来就临摹《芥子园画谱》,硬是用木匠的耐心琢磨出一手画技。27岁那年,他正式拜师学画,开始钻研丹青,但那时候他还是个乡间小画师,名气不大,日子过得紧巴巴。 快五十岁了,齐白石才鼓起勇气北上北京,想在画坛闯出点名堂。可北京的画家圈子高高在上,他的画风太“土”了,满是乡间的花鸟虫鱼,粗放又接地气,跟文人画的清雅路数完全不搭。很多人瞧不上他,背地里叫他“木匠画”,觉得他笔法匠气,成不了大器。齐白石不服输,埋头画自己的东西。没想到,他的画传到日本后大受欢迎,卖出高价,国内的画坛才开始正眼瞧他。慢慢地,他靠着独一无二的风格站稳了脚跟,成了画坛泰斗,创立了“齐派”画法,以鲜活的笔触把草虫虾蟹画得活灵活现。 齐白石的性格也挺有意思。他为人耿直,生活特别俭朴,吃的是白菜萝卜,穿的是粗布衣裳,作画的纸张从不浪费,边角料都得裁剪再用。他对作画收费有自己的规矩,润格定得清清楚楚,比如画花卉加只虫鸟得加十块钱,加只蜜蜂得二十块。谁想讨价还价,他宁可不画,也不肯让步。圈里人都说他“扣门”,但这不是小气,而是他对自己作品的底气。他早年过惯了苦日子,懂得一笔一墨的珍贵,绝不随便糟蹋自己的心血。 1956年,齐白石已经93岁,身体虽然不如年轻时,但精神头还不错,每天还是会磨墨作画。那时候,他名气大得不得了,求画的人挤破门槛,但老爷子有个原则:不按润格出钱,别想拿画。这一年,一个叫李某的老朋友找上门。这人早年跟齐白石有点交情,但为人精明,特别爱占小便宜。他想着凭交情让齐白石免费画一幅,齐白石没答应。两人磨了半天,李某没办法,回家掏了两块银元,想换一幅小画。 两块钱在当时不算多,远低于齐白石的润格。老爷子一看这点钱,心里估计有点不爽,但也没直接翻脸。他想了想,铺开一张小宣纸,画了三片咸鸭蛋。一片完整的,蛋黄金黄油亮;一片破开的,蛋黄流淌得逼真;还有一片是空蛋壳,裂纹画得细致入微。这三片鸭蛋笔墨简练,功力深厚,但搁一块儿看着确实寒酸。李某一看,觉得太简陋了,心里不甘心,就从家里又凑了五个铜板,提出加只蝈蝈。 齐白石一听,乐了,说蝈蝈得十个铜板起步,五个铜板不够。他半开玩笑地说,那就加只苍蝇吧,省事又便宜。说完,他提笔在鸭蛋旁画了一只小苍蝇,翅膀薄得像能透光,触须细得像真的一样,栩栩如生。这只苍蝇虽小,却让整幅画灵动起来,多了几分趣味。齐白石对这画挺满意,但李某看着却五味杂陈,觉得这咸鸭蛋配苍蝇也太磕碜了,拿回去都不好意思挂。 这幅画的诞生,其实是齐白石“扣门”性格的体现。他不是真小气,而是用这种戏谑的方式守住自己的底线。你给多少钱,我就画多少东西,绝不让你占便宜,但也不会让你吃亏。画里的鸭蛋和苍蝇看似随意,实则笔墨精到,处处透着大师的功力。齐白石对苍蝇、蟑螂这类小东西情有独钟,经常把它们画得活灵活现,赋予了生命力。他的画从不追求高雅,而是用最朴素的题材,画出最真挚的趣味。 李某拿着画回家后,觉得这画太寒酸,挂出来丢人,就塞进箱底,再没拿出来过。齐白石呢,压根没把这事放心上,继续画他的虾蟹虫鱼,乐在其中。这幅《咸鸭蛋与苍蝇》就这么被尘封了几十年,没人知道它后来的传奇命运。 齐白石1957年去世,享年93岁。他留下的画作成了艺术市场的香饽饽,价格年年往上蹿。到了2007年,艺术品拍卖市场正热得发烫,李某的后人因为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翻出了这幅被遗忘的《咸鸭蛋与苍蝇》,送到拍卖行估价。拍卖行的专家一开始没太当回事,毕竟画的尺寸小,题材也不算雅致,咸鸭蛋配苍蝇,怎么看都不像能卖大价钱的样子。 可当专家们仔细一看,立马改了主意。三片咸鸭蛋虽简单,但笔法老练,蛋黄的晕染层次分明,蛋壳的裂纹细腻传神。那只小苍蝇更是绝了,小到几乎要用放大镜看,但细节精准得吓人,翅膀的纹路、触须的弧度,活脱脱像真苍蝇趴在纸上。专家们一查文献,发现齐白石画苍蝇的作品少得可怜,存世量屈指可数。这幅画虽是戏作,却因稀有性和艺术价值,成了不可多得的珍品。 拍卖会上,这幅小画以低价起拍,没想到藏家们争得头破血流。最终,它以远超预期的价格成交,比同尺寸作品高出200万元,震惊了整个艺术圈。这幅看似不起眼的画,因为一只小小的苍蝇,成了齐白石晚年创作的传奇之作。
齐白石“扣门”,93岁时给求画人只画了三瓣咸鸭蛋,随后又在对方要求下才赠画了只苍
史迹解读站
2025-07-07 21:58:0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