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张艺谋要拍《红高粱》,可没钱租地拍高粱地的场景,咋办呢?他一咬牙,拿

山寒客 2025-07-04 18:44:09

1987年,张艺谋要拍《红高粱》,可没钱租地拍高粱地的场景,咋办呢?他一咬牙,拿出四万块,让当地农民种100亩红高粱,还说收成全归农民。等开拍前,他跑去一看,直接愣住了。

那时候,中国电影正从老体制里往外冲,想找新突破。张艺谋以前是北电的摄影师,慢慢当上了导演。他对电影可上心了,老琢磨着咋把咱中国传统文化和电影新手法揉一块儿。

同一时候,山东高密有个作家叫莫言,写的故事充满乡土气,风格特别独特。他那本《红高粱家族》,讲的事儿深刻,把乡村写得活灵活现,在文学圈可火了。

1987年,张艺谋老婆偶然读到这本很火的书,一下被书里“像海一样的红高粱田”给迷住了,就跟张艺谋讲。张艺谋一听,也来了兴趣,拿过书一字一句地看,越看越觉得文字里透着股野性又热烈的生命力。书里的红高粱可不只是背景,更像个有血有肉的角色,代表着老家那种坚韧不屈的劲儿。

张艺谋就想把这震撼的感觉搬上大银幕,他狠狠心,拿出积蓄,花800元买了《红高粱》的影视改编权,这钱在当时可不算少。这一步,算是他电影生涯的一个大起点。虽说钱不宽裕,但张艺谋没打退堂鼓,忙着选演员、找拍摄地、改剧本。

选女主角的时候,他一开始想找经验丰富的史可。结果巩俐出现了,这姑娘是地方艺术学校的新人,可气质自然,演戏也真挚,一下就打动了张艺谋,最后成了女主角,成了电影的灵魂人物。

张艺谋拍《红高粱》得实地拍田野画面,红高粱田那是必须得有的。剧组到了山东高密,本想拿当地的高粱田拍,可一看,现实里的高粱田跟书里写的完全不一样。高粱又稀又矮,根本没那种大气势。张艺谋这下可愁坏了,失望透顶。

没办法,虽然手头紧,张艺谋还是决定自己掏钱种符合电影要求的高粱田。他拿出四万,雇当地农民种100亩红高粱。为了让农民乐意干,他承诺收成全归农民,这对农民来说可太有吸引力了。不少农民一开始还怀疑呢,怕种不好白忙活。但张艺谋亲自下地,跟农民一块儿干活,手上磨出泡,累得直冒汗,农民们一看,心里的疙瘩就解开了,开始认真种这片“电影高粱田”。

农民们挑了好种子,把地翻得松松的,施肥、浇水都弄得妥妥当当。农闲的时候,年轻人、老人都来帮忙,小孩子放学也往地里跑,可热闹了。张艺谋还老鼓励大家:“咱一起种出比人还高的红高粱,让它在电影里出名,也让你们脸上有光!”这话成了大家心里的信念,大家都卯足了劲干。

几个月后,高粱熟了。张艺谋再去高粱田,哇,以前那块荒兮兮、长得乱七八糟的地,变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高粱又高又密,直直地立着,就像一群站岗的士兵。这片高粱可是村民们一起努力的成果。

村里的老人笑着拍着张艺谋肩膀说:“导演,这高粱比你说的还高呢,没让你失望吧?”张艺谋紧紧握住老人的手,激动地说:“这是咱一起的胜利,你们帮我圆了个梦啊!”

就在这片红高粱田里,《红高粱》正式开拍。张艺谋想法多,把高粱田当成电影里重要的场景,通过镜头让高粱跟人、村子、战争联系起来,画面特别有张力。巩俐演得又真又好,把角色的温柔和坚强都演出来了。姜文、陈道明这些演员也来了,电影更精彩了。

拍电影的时候,导演、演员和村民们处得可好了。村民不光种高粱,还当起了群众演员,他们的生活给电影添了不少真实感。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拍,伴着高粱沙沙响和乡村的烟火气,一个精彩的故事慢慢拍出来了。

《红高粱》上映后,国内外电影圈都轰动了。它靠着震撼的画面和浓浓的民族味儿,拿了好多国际大奖,像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一下子让中国电影在世界上出了名。

0 阅读:9

猜你喜欢

山寒客

山寒客

皮晨曦说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