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8年,吴三桂手下不是没有能人,谋士刘玄初告诉吴三桂,不要杀永历帝,吴三桂不

炎左吖吖 2025-07-04 11:41:15

1678年,吴三桂手下不是没有能人,谋士刘玄初告诉吴三桂,不要杀永历帝,吴三桂不听,跑到缅甸把永历帝杀了。刘玄初又告诉吴三桂,不要主动要求撤藩,康熙同意怎么办?吴三桂不听,康熙一看奏折同意了,吴三桂直接麻了。 要说吴三桂,在当时他手底下的能人甚至要比永历帝还多。 按理说,拥有众多帮手的他,不应该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但是,他愣是一股脑的把自己作成了历史上的”反面教材“。 刘玄初,这位被后世史家誉为“算无遗策”却生不逢时的智者。 是吴三桂身边一面冰冷的镜子,屡次照见其决策的致命盲区。 他们的分歧,是关乎吴三桂政治生命的第一个关键节点。 1661年,永历帝想跑到缅甸避难,结果被缅甸人给撵出来了。 后来,就被吴三桂的大军给俘获,押解回了昆明。 一开始,刘玄初力谏:“留之,可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位好军师,都已经帮吴三桂分析明白了其中的利弊,就剩他自己做选择了! 但是这吴三桂死活不听,还急于向新主子康熙皇帝表忠心。 他直接拒绝刘玄初,在昆明亲自下令勒死永历父子,并焚尸扬灰。 这下子,清廷是高兴了,但实际上是因为吴三桂自己把手里最厉害的牌给扔了! 你说这对方能不高兴吗? 康熙十二年,三藩问题成为了清廷心腹大患。 平南王尚可喜试探性上疏请求告老还乡,而这个时候,吴三桂为试探年轻康熙帝的底线,并显示自己“忠顺”。 他竟在刘玄初极力劝阻下,做出了第二个致命抉择,蠢到自己主动上疏请求撤藩。 刘玄初已经看出来,这是康熙帝“温水煮青蛙”的策略,就是为了削弱吴三桂的兵权。 但是,吴三桂盲目自信于。 结果,正中康熙帝下怀。 最终,刘玄初的警告再次应验。 吴三桂亲手将索命的绞绳递到了康熙手中,将自己逼入了死胡同。 被逼反的吴三桂,于1673年底悍然起兵,“三藩之乱”爆发。 初期,吴军势如破竹,震动清廷。 关键时刻,刘玄初第三次献上关乎成败的良策,让他高举“反清复明”旗帜。 因为,他深知吴三桂当初是因为杀永历尽才失天下汉人之心,这样一来可以重塑道义形象。 然而,被初期胜利冲昏头脑的吴三桂,开始想要自己称帝。 1678年,吴三桂在湖南衡阳仓促称帝,建国号“大周”。 此举彻底暴露其个人野心,坐实了“反复小人”的骂名,不仅未能凝聚更多力量,反而加速了内部离心离德。 刘玄初的第三次谏言,吴三桂却刚愎自用,将自己推入了万劫不复之地。 称帝后的吴三桂,已是强弩之末。 清廷调集重兵反扑,吴军攻势在长江沿线受挫。 此时,刘玄初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发出关键警告,反对划江而治的保守战略。 但是,年迈且满足于割据一方的吴三桂,一心只想保住利益,与清廷谈判“划江而治”。 他拒绝了渡江北伐的冒险计划,命令主力在湖南转入防御。 这一致命的停顿,给了年轻的康熙帝宝贵的喘息之机。 清廷分化瓦解三藩联盟,调集全国精锐,逐步扭转战局。 吴三桂坐困衡阳,眼睁睁看着战机流逝,清军完成合围。 康熙十七年八月,登基仅五个月的“大周皇帝”吴三桂,在清军重重围困和众叛亲离中,忧愤成疾,病逝在此。 刘玄初的四次关键谏言,吴三桂都没听进去。 他对逆耳忠言置若罔闻,最终自缚于囚笼。 正所谓,步步踏错,招招致命。 主要信源:(齐鲁壹点——最后的绝唱:南明永历帝流亡缅甸被吴三桂俘杀)

0 阅读:0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