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青海18岁女兵修水管时,挖出2吨银元,她四下张望,确定周围没人后,撒腿就往外跑,没想到,这一举动,竟然解开了一个埋藏30多年的秘密。 在青海有一个女兵,在修水管的时候无意中挖到了一个东西。 当她低下头扒拉完之后才发现,竟“挖”了出两吨重的银元和银锭。 但是,当她看到周围没人的时候,竟然撒腿就往外跑。 难不成,她是想占为己有吗?而这些银元究竟是谁埋在这里的? 1982年,青海18岁的女民兵陶金兰正与堂哥陶恩明在一条楼梯下方的狭窄空间里艰难挖掘自来水改造工程的路段。 两人持续半个多月的高强度劳动,早已让两人的手臂酸痛难当。 一锹下去,硬土中突然传来“咔嚓”一声脆响,紧接着是金属碰撞的叮当声。 陶金兰心想怕不是挖到什么管道了吧? 当她蹲下身扒开泥土时,竟然发现一个破碎的粗陶罐边缘,有几枚硬币滚落出来。 这个时候,她一眼认出了这是银元,也叫“袁大头”! 这个发现银币的女兵名叫陶金兰,是贵德县一名普通的生产队民兵。 面对这项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她和堂哥主动承担了最费力的一段。 那个年代,像陶金兰这样的年轻人,挣工分补贴家用是常态。 尽管辛苦,她始终咬着牙坚持完成这项艰巨任务。 在发现这个瓦罐之后,陶金兰迅速意识到眼前的不寻常。 一个埋在地下的瓦罐,里面的财物绝非个人偶然遗失。 破碎瓦罐内露出的仅是一小部分,周遭泥土中是否掩埋着更多? 陶金兰迅速回头,警惕地扫视四周。 幸好施工点相对偏僻,此刻尚无他人注意。 她没有丝毫犹豫,这个18岁的姑娘低声招呼堂哥陶恩明原地看护现场,自己则扔下铁锹,带着一身泥土汗渍,转身朝县城方向飞奔而去。 她顾不上换洗,内心只有一个急切的念头,就是立刻向县里报告! 从工地到县城的土路上,这个平日耐劳的女民兵跑得满头大汗,气息急促,脑子里想的只有重要的公物必须上交国家。 陶金兰没有找错地方,她径直冲进工程负责人办公室,又在引领下直奔县政府。 当县委书记知道后没有耽搁,一边让陶金兰带路,一边通知了县公安局、财政局、银行和文物部门。 大队人马在傍晚时分赶到了挖掘点,现场已被堂哥陶恩明守得稳妥。 当专业人员确认破罐中散落的确是珍贵银元后,更大的震撼是经过初步探查,土层深处远不止这些。 县委书记下令,连夜保护现场! 第二天一大早,一场前所未有的发掘清理工作展开。 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剥离表层土壤,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令人炫目。 然而,为了避免文物遭受损失,所有挖掘全部人工进行,拒绝机械。 连续挖掘数日,范围不断扩大,埋藏的“宝藏”全貌终于浮现。 不仅有海量的银元,更有意想不到的银锭! 最终清点统计的结果,67981枚各式各样的银元,以及1569个大小形态不一的银锞子,累计总重量超过两吨! 这堆放在一起足有两吨重、价值在当时相当于一个小县城全年财政收入的巨额财富。 陶金兰的一锹,不仅挖出了白银,也撬开了尘封的历史锁钥。 地方文史专家迅速介入,查阅地方志、调阅旧档案、走访老人,很快就锁定了埋藏者。 他就是民国时期盘踞此地的大军阀马元海,是“西北三马”之一马步芳的表兄。 马元海利用手中掌握的武装力量和征税特权,在贵德一带横征暴敛,残酷压榨百姓,积累了这数额惊人的私产。 1949年,眼看解放大军势不可挡,马家军土崩瓦解,在仓惶逃亡前夕,将这笔无法带走的巨额财富秘密埋藏于自己宅邸的花园之下。 此后马元海投降,并于1951年病逝,这个秘密连同那重逾两吨的白银,一同湮没尘土下,整整33年。 面对这笔惊人财富,青海省政府立即作出决定,全部财物列为重要文物和国有资产! 整个发掘、清理、保管过程在公安、财政、银行、文保部门的联合监督下,以极为透明的方式进行。 银元一枚枚清理、登记、造册,银锭被仔细装箱封存。 工作人员轮班值守,确保万无一失。 最终,一部分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银元作为文物,送往青海省博物馆保存、研究和展出。 其余则按财政规定统一入库,化为国家建设资金的一部分。 表彰随之而来,荣誉归于本心。 贵德县人民政府召开隆重的表彰大会,授予陶金兰和陶恩明“拾金不昧先进个人”称号,记三等功,并奖励每人现金500元、一台缝纫机和一辆自行车。 在当时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500元是一笔可观的财富,自行车和缝纫机更是令人羡慕的“大件”。 青海省军区更是授予陶金兰“精神文明先进个人”标兵称号,记一等功一次。 此后的岁月里,陶金兰依然保持着她的善良本质。 她把奖金存起来,进入县老干部局工作,平静生活。 更难能可贵的是,她默默无闻地照顾一位孤寡老人整整九年,直至老人离世。 还长期资助一个家庭贫困的孩子,供其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毕业。 如今的陶金兰,依然生活在贵德镇上,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主要信源:(西宁晚报——一铁锨挖出七万枚银元)
1982年,青海18岁女兵修水管时,挖出2吨银元,她四下张望,确定周围没人后,撒
炎左吖吖
2025-07-04 11:41:15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