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惊人!“北大才子”刘震云直言:不读红楼梦,不知道上流社会有多渣;不读金瓶梅,不知道下流社会有多渣;不读水浒传,不知道兄弟义气有多假;不读三国演义,不知道人心有多黑;不读西游记,不知道那些高高在上的神佛菩萨有多虚伪…… 四大名著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从小就会接触的读物,名著经久不衰,流传至今。 但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些名著的内容蕴含大量文化知识,使我们更全面的了解人生世事。 而北大才子刘震云是斩获茅盾文学奖的优秀作家,是多数人心目中的文坛偶像。 然而,他的话却语出惊人。 那么,他究竟为什么要抨击了经典名著呢? 1958年,刘震云出生在河南新乡一个贫瘠的乡村。 奶奶把这辈子最珍惜的一支银簪卖掉,为他换来通往知识世界的碎银。 少年时刘震云从军,在军营中,书籍成了唯一的奢侈和精神食粮。 那些馒头夹着书页啃下的日子里,“上流社会”是《红楼梦》里精致的亭台楼阁,“快意恩仇”是《水浒传》里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情,神佛代表着绝对的正义与救赎。 而文学最初的美好滤镜,曾是他贫瘠青春里珍贵的憧憬。 幸好上天眷顾他,最终以河南省文科状元的身份踏入中国最高学府北大。 而曾经的苦难生活,与现在校园生活的平静形成对比。 这种巨大的落差感,为他对经典提供撕裂性的重读埋下了伏笔。 刘震云的阅读手术刀,首先精准切入看似最繁华的《红楼梦》。 他无情地剥开那层精致的贵族外衣,指出贾府锦衣玉食下早已腐烂的中空。 王熙凤笑容满面背后是蛇蝎心肠,她一笔笔谋划着亲族的血肉。 贾赦为满足私欲对丫鬟春蝉肆无忌惮的掠夺。 甚至所有人最遗憾的宝黛之恋,最终也不过是家族利益棋盘上的一颗弃子。 所谓“上流”,那光鲜表象只是权力的外壳,壳内爬满了尔虞我诈、恃强凌弱和冰冷交易的人性蛆虫。 许多人耗尽心力挤入这个圈子,到头来不过是在替更强者看守牢笼。 繁华里的腐朽,才是它的真实颜色。 下探底层,《金瓶梅》被他视为解剖市井人性的冷酷透镜。 常被贴上“艳情”标签的它,在刘震云看来却是一部赤裸裸的生存启示录。 西门庆的发迹史,是一条堆满贿赂、巧取豪夺和性欲滥用的尸骨之路。 潘金莲手刃亲夫的狠辣,绝非仅是文学夸张,而是为了生存之下人性恶念的极端转变。 在这里,柴米油盐背后是刀光剑影,笑容可掬的面孔下藏着随时要咬断你喉咙的獠牙。 贫穷不一定导向善良,在底层社会的泥沼里,人的尊严常常被碾成求生自保的本能,利己与算计成为与生俱来的本领。 至于被无数人奉为充满江湖豪情壮志的《水浒传》,刘震云的解读更像一盆冷水泼向头顶。 “替天行道”的大旗猎猎作响,遮蔽的是核心权力圈的精密算计。 宋江苦心经营的“招安”之路,本质是拿兄弟们作个人前程的垫脚石。 李逵用生命诠释的盲从忠诚,最终换来的是背后射来的毒箭。 林冲忍辱负重上得梁山,最终也逃不过仰人鼻息的屈辱结局。 “兄弟”二字,在关乎自己前途面前面前,显得脆弱如纸。 聚义厅里的热血盟誓,终敌不过现实利益切割的冰冷刀锋。 这何尝不是现代社会的缩影? 同行之谊、伙伴之情,在足够的诱惑面前,往往禁不起考验。 目光转向三国乱世,《三国演义》的宏大叙事在刘震云眼中则是一本人心博弈的教科书。 “宁教我负天下人”的曹操,赤裸裸地撕开权力争夺的丛林法则。 以“仁义”为立身之本的刘备,同样有借荆州不还、背弃盟友的不光彩时刻。 被奉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也不得不以提防和算计面对“自己人”魏延,最后设计除之而后安。 三国世界无纯粹的好人与坏人,只有戴着不同面具、各为其主的棋手。 人心之黑,在于它为达成目标可以不择手段地伪饰、背叛、利用与毁灭。 对权力的迷恋使人性在权谋的泥沼中沉沦变异,英雄史诗的面纱下,是张张被欲望扭曲的灵魂面孔。 最终,他将目光转向了神佛世界《西游记》。 慈悲的菩萨、庄严的佛祖在西行路上变得面目可疑。 孙悟空一路降妖除魔,煞费苦心,到头来发现那些作乱的妖魔,凡是有神仙菩萨做后台的,总能轻描淡写地被主人领走,惩罚不了了之。 玉帝在猴子大闹天宫时狼狈钻桌,平日里却威仪赫赫。 所谓的取经大业,更像是神佛体系为了维护自身秩序,布下的一场浩大棋局。 佛祖的亲舅大鹏鸟、太上老君的坐骑青牛精,都能逍遥法外。 现实不过如此,你有用时,贵人环绕,你失势时,门可罗雀。 刘震云对五部名著的重读,绝非标新立异的哗众取宠,而是基于自身从底层到精英的独特路径所淬炼出的深刻体悟,是一种悲悯的清醒。 他戳破那些笼罩在经典之上的粉色滤镜与英雄光环,并非要我们陷入彻底的虚无和绝望。 这种清醒不是目的,而是起点。 它撕碎了对人性“本善”或“本恶”的简单二分,揭示其复杂多元的真相。 世界并非纯白,亦非纯黑。 主要信源:(海峡导报——刘震云:“不读红楼梦,不知道上流社会有多渣;不读金瓶梅,不知道...)
一语惊人!“北大才子”刘震云直言:不读红楼梦,不知道上流社会有多渣;不读金瓶梅,
炎左吖吖
2025-07-03 09:41:0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