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面对15个拒不投降的日本士兵,指战员曾美大手一挥:“活埋了吧”,这个指令让在场的战士们大吃一惊,毕竟优待俘虏是我军一贯的政策,“活埋”二字着实是有失人道主义。 曾美,1914年3月26日生在江西兴国县茶园乡,一个地地道道的穷苦农民家。兴国那地儿可是出了名的“将军县”,56个开国将军里他算一个。家里六个兄弟,他排老四,日子苦得叮当响,三哥小时候就给过继出去了。曾美小时候,眼瞅着地主家粮仓满得溢出来,自家却连饭都吃不上,那种不公平的滋味刻进了骨子里,也点燃了他要翻天的心。 1930年,红军来了,兴国建了苏维埃,打土豪分田地,穷人总算喘口气。16岁的曾美坐不住了,报名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进了红四军特务营。那会儿没啥武器,他第一次上战场就拿梭镖冲,硬是从敌人手里抢了杆步枪。从那以后,他在中央苏区反“围剿”里摸爬滚打,五次大战下来,胆子大、脑子活,慢慢成了个能打仗的人。 1934年,长征开始,曾美从瑞金梅坑村出发,给总司令部当参谋,直接帮周恩来整理情报、定计划。湘江战役血流成河,他弟弟曾昭贵也在那儿牺牲了,这事儿让他更铁了心要干革命。长征后,他进了抗大读书,学了军事政治,毕业前改名叫“曾美”,带着新身份上了抗日战场。 1943年7月7日,抗战打了六年,河北崞县西头村成了战场。30多个日本兵想偷袭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二分区4区队,区队长曾美得到消息,赶紧带着四个中队在村口布防。战斗一打响,八路军靠地形优势干掉了十几个日军,剩下15个带着个翻译官和俩汉奸,逃到村后山腰的窑洞里死守。 那窑洞是个硬骨头,洞口窄,里头有隔室和大水缸,跟个小碉堡似的。八路军试过扔手榴弹、放火烧,可洞里水多,折腾半天没啥用。仗打到傍晚,僵住了,曾美一看天要黑,再拖下去自家人危险,就得快刀斩乱麻。 最后,他下了狠心,带着战士和村民上山顶挖土填洞,把敌人彻底埋了。上千老乡也跑来帮忙,县委有人提意见,说得优待俘虏,可曾美态度硬得很,说没投降的就不算俘虏,必须灭了保安全。这仗打完,日军全军覆没,八路军赢了,但这“活埋”的事儿却在队伍里炸开了锅。 这事儿咋看?有人觉得曾美是为大局着想,战场上不果断不行,保住部队和村民要紧;可也有人觉得这法子太狠,跟我军政策对着干,少了点人味儿。战争就是这么个东西,逼着人在绝路上挑一条道走,曾美这决定,带着那时候的血性,也有让人皱眉的冷。 抗战胜利后,曾美没歇着,解放战争里当过华北军区三兵团一纵队一旅旅长、第二兵团六十六军196师师长,还做过67军参谋长。1947年石家庄战役,他带队拿下大郭村机场,断了敌人的空援,被记了“首功”。后来平津战役、太原战役,他都立了大功。 新中国成立后,他干过北岳军区独立第一旅旅长、北京军区参谋长、北京卫戍区司令员,一路做到河北省军区政委。1955年,41岁那年,他被授了少将军衔,是1360个开国少将之一。国庆阅兵他五次当副总指挥,组织能力没得说。勋章也拿了一堆,三级八一、二级独立自由、一级解放,还有1988年的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算是对他一辈子打拼的肯定。 1976年唐山地震,他跑去前线指挥救灾,眼看着满地废墟掉泪,忙着调物资、救人,尽力让老百姓少遭点罪。晚年他写了本回忆录《敌后之敌后》,记下抗战和解放战争的事儿,还请杨成武题了词。他日子过得板正,家里东西摆得齐齐整整,每天四点准时喝奶,军人作风一点没丢。 曾美有五个孩子,管得严,要求自立,大女儿曾丽明毕业后也得自己闯,儿女们都挺争气,也孝顺。90年代电脑刚出来,他还学着用,孙子辈送了台彩印机,帮他记下老故事。2015年,他101岁,病倒在石家庄白求恩医院,走前还惦记着战友,问“咱们的人安全了吗?”儿女说安全了,他才放心,笑着说:“昨天又杀了十几个鬼子!”最后写了“家”字,走了。
邓小平晚年忆三陈:最痛惜陈赓,最心疼陈再道,裁军时他牺牲太多陈赓,1903年出
【1评论】【1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