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本空军大队300多人被八路军俘虏,一个少佐大胆指着东北民主联军参谋

静雅书声破卷绵 2025-07-04 23:29:12

1945年,日本空军大队300多人被八路军俘虏,一个少佐大胆指着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伍修权腰间:“可否将这把配枪送我?”伍修权豪爽卸下枪递过去,从此,我国就多了一个新兵种…… (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5年9月底,辽宁凤凰城以西的秋日山林,寒意渐浓。 一支约300人的队伍藏匿于此,人人面黄肌瘦,神情惶恐。 为首者是原日本关东军第2航空团第四练精飞行队大队长林弥一郎。 日本虽已投降月余,但恐惧驱使他和部下逃离沈阳奉集堡机场,企图穿越山区进入朝鲜回国。 此刻,他们被八路军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21旅的部队包围,陷入绝境。 林弥一郎内心充满挣扎。作为职业军人,他深知部队主要由航空技术人员组成,缺乏陆战能力,突围无望。 更沉重的是心理负担:他们清楚自己在侵华战争中的罪行,尤其作为航空兵,手上沾满鲜血,极度担忧投降后的命运。向苏军投降的可怕传闻更让他们不寒而栗。 然而,弹尽粮绝,士兵疲惫不堪,抵抗等于自杀。 绝望中,八路军派出的谈判代表、团指导员聂遵善的到来,带来了一丝微弱的希望。 聂遵善单刀直入,指出日军战败的现实困境,强调投降是唯一生路。 林弥一郎坦陈内心最大的恐惧:“我们自知罪孽深重,投降后能否保全性命?” 聂遵善郑重传达八路军政策:放下武器即受优待,保障人身安全与尊严,并希望他们能以其技术协助中方。 林弥一郎虽心存疑虑,但眼前形势逼人,经过艰难抉择,为保全部下性命,他最终同意投降。 1945年10月初,林弥一郎率部放下武器,成为八路军的俘虏。 投降后的待遇出乎日军意料。 他们被安置在营地,伙食标准甚至高于当时的普通八路军士兵。 管理员坦言,部队上下节衣缩食也要保障他们的基本营养,因为他们是宝贵的技术人才。 这一举措初步缓解了日俘的恐惧。 更大的转折发生在沈阳。 东北局书记彭真、东北民主联军参谋长伍修权亲自接见了林弥一郎等骨干。 彭真开诚布公: 中国共产党决心建立自己的空军,急需专业人才,希望林弥一郎团队能协助创办航空学校,为建设新中国空军贡献力量。 他承诺,待条件成熟,将设法送他们回国。 此言令许多日俘动容,但林弥一郎仍深怀疑虑,担心这只是利用他们的权宜之计。 会谈气氛微妙之际,林弥一郎的目光落在了伍修权腰间佩戴的一支锃亮的勃朗宁手枪上。 这不仅是武器,更是军人荣誉的象征。 他鼓起勇气,指向手枪对伍修权说: “我很欣赏您的手枪,能否赠予我留作纪念?” 这一突兀请求实则是林弥一郎精心设计的试探,意在测试八路军的诚意与信任度。 现场瞬间安静,气氛紧张。 在众人注视下,伍修权没有丝毫犹豫。 他解下这支跟随自己征战多年的佩枪,郑重地递到林弥一郎手中。 这个超越语言的举动,传递了巨大的尊重与信任。林弥一郎接过手枪的刹那,内心防线被彻底击穿。 他真切感受到对方的诚意,长期积压的猜疑烟消云散。 他当即表态:“我们愿意效力!” 这支勃朗宁手枪,成为了信任与合作的象征。 林弥一郎团队的转变带来巨大能量。 他们发挥专业所长,协助八路军在东北各地搜集日军遗留的航空装备。 最终汇集了包括100余架修复价值较高的飞机、200多台发动机、大量航空燃油和零备件在内的宝贵物资,为初创的人民空军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物质基础。 1946年3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通化成立。 林弥一郎被任命为主任教官,率领他的日本技术团队,克服语言障碍、生活艰苦、设备简陋等困难,倾囊相授飞行理论、维护技术和驾驶经验。 他们以严谨的态度投入教学,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航空技术骨干。 林弥一郎团队辛勤耕耘近十年。 从东北老航校走出的163名飞行员和众多地勤人员,成为人民空军的基石。 其中涌现出张积慧、王海、林虎、刘玉堤等著名战斗英雄,他们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 1949年开国大典,飞越天安门广场的受阅机群中,超过20名飞行员曾是林弥一郎的学生。 中国共产党信守承诺。 1956年8月,林弥一郎及大部分参与航校建设的日本技术人员安全返回日本。 中日邦交正常化后,林弥一郎多次访华,作为中日友好人士受到礼遇,并与当年的学生重逢,共同回顾那段从战场对手转变为建设伙伴的特殊岁月。 这段始于恐惧与试探,终于信任与合作的传奇,为新中国空军的艰难起步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0 阅读:2513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80

用户10xxx80

3
2025-07-05 20:16

白云飘飘的蓝天

冰川 回复 07-05 22:36
蔚蓝天空的脚印,

猜你喜欢

静雅书声破卷绵

静雅书声破卷绵

静雅书声破卷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