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说:“亲爱的孩子,人生短暂,全靠自己,你可以去玩,也可以放松自己,没有人管你。但请记住,你的未来什么样子,取决于你今天的选择。现在,你正在做的每一道题,你完成的每一张试卷,你阅读的每一本书,都在为你的未来,积累宝贵的财富。因为你未来的人生,都建立在今日的学习基础上。”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在北京,当时叫北平,家里不算富裕但也不穷。他爸袁盛鉴是个教育家,当过小学校长,还做过地方官员,家里挺重视读书的。可惜那时候日本侵华,战乱让袁隆平小时候跟着家人到处跑,从重庆到汉口,再到南京,日子过得挺颠簸。小学在汉口上学时,有次学校组织郊游,去武汉郊外的园艺场,他第一次被满园的果树和花草吸引住了。那一刻,他心里埋下了种子,想搞明白植物咋长的。 中学时期,袁隆平挺拼的。1942年到1949年,他辗转重庆复兴中学、赣江中学、博学中学和南京中央大学附中读书。1947年在汉口博学中学读高一,他还参加过湖北省运动会,拿了男子百米自由泳汉口赛区第一、全省第二,身体素质杠杠的。1949年考进重庆北碚相辉学院农学系,后来院系调整,转到西南农学院学农业遗传育种。他上课认真记笔记,课后常跑实验田看庄稼,手摸着稻苗,记下数据,一点不嫌脏不嫌累。 1953年大学毕业,他被分配到湖南湘西安江农校教书。那地方偏得很,学校条件差,宿舍就一张木床加煤油灯,窗外全是稻田。他每天早上踩着泥泞的田埂去上课,手里拿着笔记本,蹲田边观察水稻,跟农民聊天,了解种田的难处。1956年,国家搞科学发展规划,他开始琢磨怎么用科学提高粮食产量。1961年,他在学校旁边的稻田发现一株特别的水稻,穗大粒多,这成了他研究杂交水稻的起点。他那时候就下定决心,要干点大事。 袁隆平搞杂交水稻的选择,彻底改变了他的路。1961年7月,他在安江农校旁边的田里发现一株高大挺拔的水稻,穗上200多粒籽,比普通的多一倍。他仔细研究后发现这是天然杂交水稻,可惜第二年种下去,产量没保持住,性状还乱了。他翻出大学遗传学笔记,结合孟德尔的理论,觉得杂交水稻能大幅增产,于是决定钻研这个。 要搞杂交水稻,得找雄性不育的植株。1964到1965年,他带着助手在稻田里一株株查了几十万株水稻。夏天太阳毒,他弯着腰看,汗滴到土里,有次还热晕过去了,醒了接着干。两年后,他们找到6株天然雄性不育水稻,这可是宝贝疙瘩。他带着学生李必湖、尹华奇组了个小团队,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用显微镜看花粉,记数据,试了近千个品种,做了3000多次杂交实验。好多次都失败了,他晚上点着煤油灯翻笔记,硬是咬牙坚持。 1970年,他在海南找到一株花粉败育的野生稻,叫“野败”。这株稻成了突破口,他小心翼翼收集种子,带回湖南接着试。1973年,他终于搞出三系杂交水稻,在全国杂交水稻会上展示成果。水稻产量一下提了20%以上,中国粮食不够吃的难题缓解了不少。他这选择不光救了自己的事业,还救了无数人的饭碗。后来这技术传到国外,全球都跟着受益。 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开始在全国铺开。农民种上后,田里稻穗沉甸甸的,收成比以前多太多,中国慢慢从缺粮变成够吃。他跑遍全国,站在田埂上给农民讲怎么种,咋浇水施肥。后来这技术传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地方,全球40多个国家用上了中国的杂交水稻,亿万人的肚子不再饿着。他去菲律宾推广时,站在热带稻田里,跟当地人交流,硬是把技术落地。 他的贡献全世界都认。2000年,他拿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说这是团队的功劳。2004年得了世界粮食奖,2006年还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晚年他没闲着,一直研究超级杂交水稻,想让亩产冲到1000公斤。他拄着拐杖还去海南试验田看稻苗,记数据,说想实现“禾下乘凉梦”,让水稻长得跟高粱似的。他这辈子就没停过脚步。 2021年5月22日,袁隆平在长沙去世,91岁,走得是多器官衰竭。全国人都难受,长沙街头有人自发献花,田野里点起蜡烛。他葬在明阳山殡仪馆,外面挤满了人送别。这位“杂交水稻之父”留下的东西还在,技术还在推广,新一代科学家接着干。他用选择证明了,踏实干活能改变世界。
我对郭威印象是极好的。这孩子是真心的善良。二八错换人生案,经历这么久了,
【10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