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年东吴皇帝孙亮请客吃饭,大将军诸葛恪入宫,自带酒水以防不测,诸葛恪输给了大意,被孙亮轻松除掉。 公元253年十月,建业城的秋风中带着不寻常的肃杀气息,十岁的东吴皇帝孙亮正在筹备一场看似寻常的宫廷宴会,但这场宴会的真正目标,是当朝权势熏天的大将军诸葛恪。 诸葛恪接到邀请时已经51岁,作为孙权临终前指定的托孤大臣,他手握东吴军政大权整整一年,然而这一年来,他的日子过得并不安稳。 这位出身名门的权臣有着完美的起点,父亲诸葛瑾是东吴开国元老,叔父诸葛亮更是蜀汉丞相。少年时代的诸葛恪聪明绝顶。 最著名的一次表现是在宫廷宴会上,孙权故意让人牵来一头驴,在驴脸上写“诸葛子瑜”来取笑他的父亲。诸葛恪不慌不忙地要来毛笔,在下面添上“之驴”两字,瞬间化解尴尬,赢得满堂喝彩。 真正让诸葛恪声名鹊起的是252年的东兴之战,当时刚刚上台的曹魏实际掌权者司马师想要立威,派司马昭率领三十万大军三路进攻东吴。诸葛恪临危受命,采纳老将丁奉的建议,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派三千精兵突袭。 吴军“解铠持短兵”轻装涉水,趁魏军不备发动突袭,魏军大乱争相逃跑,连浮桥都被踩塌,数万人溺死在冰冷的江水中。这一仗让诸葛恪的威望达到顶峰,朝野上下都认为他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 但胜利也让诸葛恪冲昏了头脑,东兴大捷后不久,他不顾“举朝以为不可”的反对声浪,执意发动大规模北伐。滕胤、吕据等重臣都以“数出罢劳”为由劝阻,认为连年征战已经让百姓疲惫不堪,但诸葛恪完全听不进去。 这次北伐选择的目标是合肥新城,诸葛恪亲率二十万大军围攻。然而魏军守将张特却给他上了一课。张特假意投降,对诸葛恪说:“王师远来,将士疲劳,请息一日再降。”诸葛恪竟然相信了这个拙劣的拖延术,给了对方一夜准备时间。 张特连夜“彻屋取材”,拆掉城内房屋来加固城防。第二天翻脸不认账,死守城池。这场本来可能速战速决的攻城战,拖成了持续数月的拉锯战。 吴军在围城过程中爆发疫病,《资治通鉴》记载“吴士卒疲劳,加以疾疫,死者大半”。诸葛恪眼看大势已去,只能灰溜溜地撤军回国。 这次惨败让诸葛恪的威望一落千丈,军民“众庶失望,怨讟兴矣”。但诸葛恪非但没有反省,反而变本加厉地实行高压统治。他“更治宫室”大兴土木,“苛法峻刑”严酷执法,甚至因为公文格式不合规范就处死了主簿。 这些举动彻底激化了他与少帝孙亮、宗室孙峻的矛盾。孙权去世时,诸葛恪的权力完全来自遗诏的合法性。当北伐失败削弱了他的威望后,失去年轻皇帝的信任就意味着政治生命的终结。 253年十月那个致命的夜晚,诸葛恪已经察觉到危险,《三国志》记载他“精爽扰动,通夕不寐”,整夜无法入睡。第二天进宫时,他甚至佩剑而入,但这点防备在精心设计的陷阱面前毫无意义。 孙峻早已在帷帐后埋伏好刀斧手,宴会开始后,他先是假意劝酒,然后突然掷杯为号。当埋伏的武士一拥而上时,这位曾经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竟然慌乱到连佩剑都拔不出来。 诸葛恪被杀时年仅51岁,“素为吴人所恶,而轻脱无防”。陈寿在史书中评价他“矜己陵人,终致倾覆”,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他失败的根本原因。 诸葛恪的悲剧其实很有代表性,作为三国时期最后一批托孤大臣,他和蜀汉的李严、曹魏的曹爽都有着相似的命运。他们都有着出色的才能,都获得过先帝的绝对信任,但最终都在权力斗争中败北。 这种悲剧的根源在于,托孤大臣的权力本质上是脆弱的。他们的合法性完全依赖于已逝君主的遗诏,一旦新君成年或者有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冲突就不可避免。而诸葛恪恰恰在这个关键时刻犯了致命错误:他把军事才能当成了政治资本,把一次偶然的胜利当成了永久的护身符。 他完全误判了形势,东兴之战的胜利确实辉煌,但这场胜利更多是因为魏军轻敌冒进,而不是吴军实力的真正体现。 在三国后期,魏国的国力优势已经非常明显,东吴根本不具备北伐的条件。诸葛恪的盲目自信,让他在错误的时间做出了错误的决定。 从建业城那场致命宴会距今已经1700多年,但诸葛恪的故事至今还在提醒着人们:才能和权力是两回事,胜利和智慧也是两回事。在任何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准确的判断力,都比单纯的聪明才智更加重要。 《三国志》中华书局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 《中国军事通史》军事科学出版社
253年东吴皇帝孙亮请客吃饭,大将军诸葛恪入宫,自带酒水以防不测,诸葛恪输给了大
大气磅礴展豪情
2025-07-04 01:02:0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