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这个民族,好像就没有什么思考能力!只能容纳3.5万人的体育馆,一下子涌入20多万人,不出事儿才怪呢? 印度班加罗尔市体育场外发生严重踩踏事件,事故已导致11人死亡,死者多为年轻球迷。目击者拉杰什·库马尔向表示:“人群突然向前推挤,警察难以控制,我看到一名年轻人在混乱中摔倒,但周围人无法停下。”这名年轻人穿着橙色T恤,就在他眼前倒下。 这座体育场核定容量为3.5万人,但警方数据显示,当晚场外聚集的无票球迷超过20万,远超安全限制。新德里电视台航拍画面显示,体育场周边两公里范围内街道全部被人流塞满。 部分区域的拥挤程度达到每平方米6—7人,而印度国家灾害管理局规定的安全密度为每平方米不超过4人。如此密集的人流,一旦发生推挤,后果可想而知。 协会秘书长维努·马德哈夫透露,警方赛前曾警告“无票球迷可能冲击入口”,但主办方未增加管控措施。他们承认“没想到球迷热情会如此高涨”。 现场执勤的班加罗尔东区警察局长拉梅什·巴布坦言,实际到岗的500名警力还不到预案要求的半数。更严重的是,现场隔离护栏数量也仅完成原计划的60%。 类似悲剧在印度多次发生,过去五年全国共记录47起踩踏事件,造成超过400人死亡。2022年北方邦一场宗教集会因人群失控导致121人死亡,成为近年最严重踩踏事件。 对比英国要求活动提前6个月提交详细安保方案,印度现行法规仅建议“必要时制定预案”,缺乏强制力。日本东京奥运会采用的人流热力图预警系统,能实时监控各区域拥挤程度并自动触发分流措施。 而印度目前仍沿用1997年颁布的《公共秩序维护条例》,对人群控制的具体要求仅有原则性表述,缺乏可操作性。 本次遇难者平均年龄仅19岁,最年轻的受害者是来自城郊的初中生普拉卡什,他的父亲向印度报业托拉斯表示,儿子是板球爱好者,当天本想要到偶像的签名。 印度消费者权益组织“公民监督”调研发现,83%的体育场馆存在逃生通道被占用、应急照明失效等安全隐患。这些看似细节的问题,在危急时刻往往成为夺命因素。 悲剧发生后,卡纳塔克邦政府宣布向每位遇难者家属发放80万卢比抚恤金,但印度公共政策研究专家米娜克希·夏尔马在《铸币报》撰文指出:“赔偿不能替代制度改进。” 她建议借鉴中国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后的改革经验,包括实行分级预警、设置硬隔离、配备智能监控等具体措施。这些都是切实可行的技术手段,关键在于执行。 技术投入与实际应用的脱节,解释了为何预警机制总是失灵。钱花了,设备买了,但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记者在事发体育场周边发现,距正门仅200米的便利店仍在违规销售“站台票”。店主毫不避讳地表示:“比赛日卖两万张很正常,从没人来查过。” 这种明目张胆的乱象,折射出监管链条的全面失效,如果连基本的票务管理都无法规范,更复杂的人流控制又如何保证? 印度体育部长阿努拉格·塔库尔在新闻发布会上承诺,将推动修订《国家体育场馆安全标准》,但未给出具体时间表。这样的承诺,人们已经听过太多次。 在遇难者临时悼念处,市民自发摆放的鲜花已堆成小山。每一束花都代表着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也承载着家庭的破碎。 一名大学生志愿者在整理悼念卡片时说:“希望这次能真正改变些什么。”但从历史经验看,印度大型活动安全管理似乎陷入了“悲剧—反思—遗忘”的循环。 问题不在于缺乏技术或资金,而在于执行力和责任心,当监管部门、主办方、执法人员都存在侥幸心理时,悲剧就在所难免。11个年轻的生命,换来的教训够深刻了吗?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在下一次大型活动中得到验证。[月亮] 信源: 《印度快报》 印度《公共秩序维护法》 卡纳塔克邦警方官方通报
印度人就是典型的,一掐脖子就翻白眼儿,一松手就吹牛皮!近日印度经济时报发文称,
【52评论】【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