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95岁高龄的他被赶出了自己的家,短短两个月就郁郁而终,至死也没能再看一

大气磅礴展豪情 2025-07-03 22:08:23

1990年95岁高龄的他被赶出了自己的家,短短两个月就郁郁而终,至死也没能再看一眼海峡彼岸的故乡。他与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一生致力于历史和教育事业,创办著名的香港中文大学,他就是一代国学大师钱穆。 台北荣总医院,95岁的钱穆在病床上闭上了双眼,两个月前他被迫离开居住22年的素书楼,这位史学大师的最后时光,成为两岸文化史上最令人唏嘘的一页。 那年6月台北市议会突然通过决议,要求钱穆搬离素书楼,理由是“收回公产”,但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真正原因是这位老人拒绝为特定政治立场背书。当时钱穆因白内障几近失明,需要学生搀扶才能行走,搬家对他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这位被誉为“史学四大家”的学者,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部传奇,1895年生于无锡钱氏家族,虽然家境中落没能上大学。 但天赋异禀的他在苏州中学任教时完成了《先秦诸子系年》,这部著作让顾颉刚刮目相看,直接推荐他到燕京大学任教。 西南联大时期,钱穆的“中国通史”课堂常常座无虚席,连外系学生也争相旁听,历史学家许倬云至今还记得,“他讲制度史如说故事,枯燥的典章制度在他口中变得生动有趣”。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就是这样被钱穆的学识魅力所征服。 1949年钱穆南下香港,在桂林街一间简陋的铁皮屋里创办了新亚书院。条件艰苦到什么程度?教师薪水常常拖欠,但钱穆和牟宗三、唐君毅等学者依然坚持办学。为了筹措资金,钱穆曾连续演讲36小时,最终促成新亚书院与其他院校合并,成立了香港中文大学。 1967年钱穆移居台湾,在外双溪的素书楼安顿下来,这栋小楼成了台湾文化界的圣地,蒋经国、严家淦等政要都曾登门请教。钱穆在这里完成了大量著作,每天伏案工作到深夜,用他那支不停的笔记录着对中华文化的思考。 然而1980年代后期,时代的风向变了,钱穆坚持“两岸文化同源”的观点,认为中华文化是一个整体,不应该被政治分割,这个看法在当时显得不合时宜,加上他拒绝为特定政治立场站台,渐渐与官方氛围产生了分歧。 钱穆的“文化统一论”确实与当时的政策存在冲突,一个专注学术的老人,却被卷入了政治的旋涡,这或许是他始料未及的。 1990年的那场风波,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搬离素书楼后,钱穆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弟子逯耀东回忆,老师最后的手稿字迹颤抖,仍在考证《礼记》的内容。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也没有放下对学术的执着。 更令人遗憾的是,钱穆生前曾希望将骨灰归葬太湖之畔,但这个愿望至今未能实现。他的墓地在台北外双溪西山,面朝大陆的方向,仿佛在默默诉说着一个游子对故土的思念。 钱穆一生著述85部,其中《国史大纲》影响最为深远。他在序言中写道:“任何一国之国民,对其本国历史应有所知,否则最多只算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识的国民。”这句话写于抗战烽火中,如今读来依然振聋发聩。 2015年香港中文大学设立“钱穆讲座”,纪念这位创校功臣。2021年无锡市政府修复了他的故居“素书堂”,让更多人了解这位史学大师的生平。 一个学者的晚年悲剧,折射出的是时代的复杂与无奈,钱穆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士不可以不弘毅”,他的学术成就超越了政治纷争,成为两岸共同的文化财富。 正如他在《国史大纲》中所说,历史是民族的集体记忆,文化是民族的精神血脉。钱穆的一生,就是在为这个民族的文化传承而努力。他的离去不仅是学术界的损失,更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损失。 今天我们回望这位史学大师的人生轨迹,既为他的学术成就而自豪,也为他的晚年遭遇而痛惜。但无论如何,钱穆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勇敢前行。[月亮] 信源: 中国社科院《中国历史学年鉴》 钱穆自传《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0 阅读:0
大气磅礴展豪情

大气磅礴展豪情

大气磅礴展豪情